秦汉时期利津县明集乡已有盐业生产
2025年11月01日
(一)秦汉时期利津县明集乡已有盐业生产
利津县在先秦时期属于齐国管辖[1],当时齐地不仅有丰富的盐业生产,齐桓公还因为当地发达的盐业而独霸一方。《管子》早有记载:“齐有渠展之盐。”房玄龄注曰:“渠展,齐地,泲水所流入海之处,可煮盐之所也,故曰渠展之盐。”[2]又有:“桓公问于管子曰:‘今亦可以行此乎?’管子对曰:‘可夫,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3]可以看出,齐国的盐业生产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盐业是齐国的经济发展命脉。1975年,在利津县明集乡南望参一带挖掘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窑群遗址,出土了大量制盐陶器,有将军盔(煮盐器物,形似古代军人头盔)、漏器、簋(盛器)、罐、瓮、盆等。在沾化县的杨家遗址、陈家遗址、郑家遗址,滨州的小赵家遗址,东营区的六户遗址,也先后出土了同时期古窑遗址或制盐器物,充分说明该地已经有了盐的生产。从今天利津县的地名录看,在明集乡南望参村西南侧有孔家灶村、杨家灶村、谢家灶村、荆家灶、王家灶,或许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即为煮盐之地。一则看其地名通名中都有“灶”字,可能与煮盐有关。再者,有文献记曰:“汀河西北之流沟庄尚存古灶形,古则煮盐,厥后灶改为滩,煮易为晒,而灶为空名矣。”[4]可知利津县境内盐滩的位置由西向东推移,其制盐技术则由“煮易为晒”,即由煮盐法改为晒盐法,相应的盐滩名称也由“灶”改为“滩”。汉代之后,利津县为湿沃县地,属于千乘郡管辖。据《元和郡县志》卷一七《河北道二》记载,“蒲台县,本汉湿沃县地,属千乘国。宋属乐陵郡。……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于其下煮盐”。据此推测汉代湿沃县(治所在今山东滨州市滨城西)为食盐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