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冰厂的恢复和发展

(三)战后冰厂的恢复和发展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派人去接收上海地区敌伪的资产,其中就包括日本开设的几家冰厂,并重新命名。“民国三十四年8月下旬,国民政府接收日伪华中水产株式会社在上海的4个冷冻工场并改名为华浦冷藏厂、华海冷藏厂、华江冷藏厂、华济冷藏厂。”[42]其中,华济冷藏厂的前身是日商的东方制冰厂。除了接收之外,国民政府还发还了一批战时被日伪侵占的工厂,其中就有抗战时委托给日本水产株式会社经营的、英商的上海机器制冰厂。

抗战胜利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上海地区的冰厂战后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相较战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大不如前,机制冰厂在1949年4月时,数量上逐步恢复到15家左右,其详细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战后上海地区的机制冰厂大多是接收敌伪时期的资产,其核心,就是位于杨浦区鱼市场附近的几家冰厂。冰厂分布的重心相对战前,也有所变化。战前机制冰厂的重心在租界范围内,主要供应租界范围内的娱乐场所及用户等。而战后重心则在鱼市场周围,主要供应渔轮等渔业用冰。同时战前机制冰已经开始用于水产保鲜,并逐步取代天然冰;抗战期间,机制冰大量应用到了水产保鲜上,基本上完成了对天然冰的取代。战后上海地区的机制冰厂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恢复的程度相对缓慢。

图2 1949年上海地区机制冰厂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特别市冷藏制冰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上海档案馆,全宗号S113-1-4。

抗日战争之前,天然冰厂数量最多时达到150多座,而抗日战争爆发后,受损情况严重,1945年6月时,仅剩八九家。可以想见在战乱的环境之下,机制冰厂的发展十分艰难,而使用天然冰保鲜较多的渔业,在抗战时期几乎被日军垄断。“在抗战期中,我国渔业界损失旧式渔船一万五千艘,手操网渔轮一百八十艘,轮船拖网渔轮十艘,渔民无辜被杀者数万人。”[43]较多依赖天然冰的冰鲜渔船为主的旧式渔业受损严重,在抗战期间渔船几乎损毁殆尽,渔轮有的被破坏,有的被征用,所以天然冰也失去了水产业这个巨大的市场。

战后,在我国水产业复兴的前提下,天然冰厂也悄然复苏。解放战争时期有所停滞,“1949年,在解放战争中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和台风破坏的天然冰厂达80%,1951年勉力恢复到83家”[44]。据《上海渔业专用天然冰高桥、杨浦区联合联销处章程》档案记载,1950年前后,杨浦、高桥有源丰、福泰、生大等天然冰厂和冰库79家。[45]此时天然冰厂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杨浦和高桥两地。浦东高桥一带在战前即为天然冰的生产中心,而杨浦区的冰厂,主要是由于地处鱼市场和战后渔业复兴而兴起的。

战后机制冰和天然冰的地位又发生了逆转。这段时期,上海地区冰的市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机制冰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物价飞涨。正是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天然冰重新成为市场的主角。

上海地区的机制冰其实在战争期间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1945年6月28日,“市卫生局准予运销天然冰以补(机制冰)不足”[46]。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地区机制冰几乎占据天然冰的市场,因其冰厂数量较多,价格与天然冰相差无几,又因为工部局因天然冰不卫生,而下达命令严禁其与生冷食品接触。可是在战后,机制冰厂所产之冰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另外随着上海地区水产事业的复兴,需要更多的机制冰用来保鲜水产。机制冰占一艘渔轮成本的18%,一吨机制冰价格,战前为10元,而战后为33.30元(金圆券)。与战前相较,上涨230%。[47]而一艘渔轮每次出海捕鱼,装冰50吨,回港时须浇冰6吨,每吨价格33.33元,又有运费每吨为2元。所以,综合来看,每次渔轮出海捕鱼,需要冰的成本就达到1978.48元。查8月份渔轮每次出渔成本,需金圆一万二千九百元,每次捕鱼一千六百箱(为渔轮上等之成绩),即六万四千斤,以8月19日平均价,每斤一角二分三厘计,可售七千八百七十二元,收支相抵,净亏五千元。[48]机制冰的成本如此之高,渔业又需要大量的机制冰,所以市卫生局只能允许天然冰进入市场,来弥补机制冰的不足。在市场需求的压力下,似乎战前严格的“卫生条款”也只能尽量放宽了。

机制冰价格上涨也是有原因的,不仅因为市场需求旺盛,更是因为机制冰的成本提高了。众所周知机制冰的原料主要为阿摩尼亚液(氨水),利用氨水在压力下的汽化和液化,从而实现制冰的过程。战后阿摩尼亚液进口较战前不易,在《中国旧海关史料》中有1946—1949年进口阿摩尼亚液的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1946—1949年我国进口的阿摩尼亚溶液数量及价值表

资料来源:《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1册(1948年),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说明:此表中国币指法币,价值栏中括号内为金圆券。

从表6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46年到1949年,阿摩尼亚液的进口数量越来越少,并不是因为国产阿摩尼亚液产量增加的原因,而是进口受到限制的缘故。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价格却成十倍、百倍上涨,这也是机制冰价格较高的根本原因。

天然冰允许进入市场销售后,机制冰的市场迅速被占据,从而机制冰的销路也成了问题:

本市夏季冷藏冰市场,向系由机器冰业独占,今年浦东一带之天然冰(俗称中国冰),已得市卫生局检验合格,准许销售,故机器冰之市场有一半以上已为廉价天然冰所代替,至机器冰业本身方面,又因阿摩尼亚进口受有限制,其价格较战前涨起二千万倍,即国产阿摩尼亚亦涨至一千万倍左右,再加电费工资激增,成本益形加重,致每吨价格高达三千六百万元。现全市机器冰业虽尚能保持每日四百二十吨之产量,与去年相差无几,但实销不及一半,亏损至巨,故据该业表示,今夏是为机器冰业之严重难关。[49]

天然冰在战后重新占据上海地区冰市场的重要地位,但这种取代,是战后机制冰价格昂贵,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引起的。而且使用成本较低的天然冰后,对价格昂贵的机制冰更是一种冲击。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制冰价格和产量才逐渐恢复正常。“1975年底,历史悠久的高桥地区,最后几家天然冰厂也全部停业,天然冰保鲜已全部由机制冰保鲜代替。”[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