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纠纷矛盾与特点

(三)水利纠纷矛盾与特点

以上南翔镇治理河道的个案并非孤例,这种涉及两县或两镇之间的水利纠纷在嘉定治理越县河流之时经常出现。下文亦有数个相关案例,可以进一步看出嘉定水利纠纷的特点。

1.其他水利协修的矛盾

据县志记载,早在明弘治时代,就已经发生过因为涉及的州县不愿补贴经费,最后导致河道治理工程无法继续的事例。当时发生的情况与南翔镇一案十分类似,亦是太仓州认为盐铁塘乃是“嘉定往来必由,太仓往来不借”[75],理由与上海县如出一辙。然而事实上,北盐铁塘隶属太仓足足有一千五百二十六丈,太仓段不疏通,嘉定段即使疏通亦于事无补。当时知县韩浚谈到这个问题用词十分激烈:“合请行令该州亲诣河所访问附近居民,如州境果无利于此河,则本县亦无赖于此。河可废,请自州废之。如情关唇齿,则本县前议,已过责嘉民而轻望州民矣!”[76]

此外,还有嘉庆年间纪王镇整治俨傥浦。俨傥浦以西属于青浦界,由于青浦人不愿配合,治理之事只能作罢。直到道光十三年(1837年),青浦县有识之士劝说各圩主按田派费,方才深通一时。此后再次淤塞,虽然屡屡动议治理,始终得不到青浦县的支持,最后不了了之。

2.不同水利功能需求的矛盾

早在宋代,范仲淹就曾提出,治理江南水利需要“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因此在疏导河道之余,筑坝设闸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河道濒海,为了抵挡浑潮,需要设置闸门控制。然而,闸门的设置虽然对于抵挡潮水、积蓄清水有作用,但是闸门启闭有时,对河道交通有所影响。因此,对闸门有不同需要的两县之间就会产生纠纷。走马塘西通上槎浦,东入宝山界通蕰藻浜,即南翔东港。为了抵御蕰藻浜带入的浑潮,于咸丰九年(1859年)建闸於唐家桥。不久被冲毁之后,同治四年(1865年)重新筑坝于唐家桥口。

对此,宝山县士绅认为闸门一旦关闭,势必影响到宝山的水道交通,使得这条宝山通往太仓、嘉定的直达之路受到阻碍,尤其是靠近嘉定的大场、陈行诸镇,故要求嘉定必须开启大坝,“以翔镇东港为宝邑至嘉出入要河,请饬嘉邑启坝以复故道……而宝邑则舍此一路,别无直达太嘉之河,其不便亦实在情形也”[77]。《厂头镇志》亦有记载:“坝,即在闸之东,同治三年筑,亦隶嘉邑。然坝成,大场、陈行诸镇不能西通舟楫。又地不宜稻,薪米所入,往往价高于他处。”[78]嘉定方则主张为南翔等地农田水利着想,因此需要闭闸抵挡潮水,“惟为嘉邑计,则南翔、张泾两处以浑潮不入为利”[79]。《厂头镇志》也指出:“潮自蕴藻浜而西,直达南翔。泥沙停积,所至沟渠皆满。南翔市河,屡浚屡淤,大受其害。道光之季,潮径南翔,折而北,渐过马陆镇,横沥亦为之塞。”[80]

蕰藻浜带来的浑潮对嘉定县南翔镇一带甚有影响,不但市河因浑潮带来的淤泥而屡次淤塞,在道光年间,竟然连横沥都遭受株连。因此嘉定人不开闸门的决心也是相当之大。当时官员多方调解,并经过实地考察,终于令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承诺万一再次发生浑潮入内河而产生的淤塞问题,由嘉定贴银,宝山负责疏通承挑,等到治理完成,元气恢复,也必须开启闸门,将荻泾、罗店河道开通以便往来。

3.水利纠纷特点小结

如上文所说,作为水资源相当丰富的江南水乡,其水利纠纷的核心内容不同于缺水地区争夺水的使用权,主要表现为水利工程协修的矛盾与水利设施功能上的矛盾这两个方面。嘉定县水利协修的实际矛盾在于彼方出于对利益的衡量,认为治理相关河道对本身收益不大,而参与工程却是种种事物繁琐之极。何况嘉定位居相关河道的中游,就整个疏浚工程来说,嘉定所得益处为最多。事实上,嘉定县在面临他县请求协修的时候,也会选择有利于己的方式。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宝山县要求嘉定协助疏浚嘉宝分界的界泾,嘉定县亦是诸多推诿。据《宝山县续志》载:“界泾自罗店西市练祁河口迤北至镇洋界墅沟止,西岸属嘉定境……只因两县绅董心力不齐,嘉邑屡以款项难筹迁延时日……”[81]因此,一旦换作治理吴淞江、刘河等较大的水利工程时,虽然牵扯州县更多,但由于各州县都得沾水利,又有国家级的官员主持,所以反倒能够顺利进行。

从水利设施的功能来看,唐家桥大坝之所以会导致两县之间的矛盾,其实质依然是双方利益的抵触。嘉定县需要关闭闸门抵挡潮水,保持坝内农田的清水灌溉;而宝山县则需要河道畅通以便保证水上交通。一个需要关闸,一个则要求开闸。这种水利设施如何使用的矛盾,也构成了嘉定地区水利纠纷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