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1855年海岸线与盐场位置的关联
1.1198年产盐地在铁门关一线位置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第三次由利津县入海。[65]此年也是黄河决口改道的一年。金大定二十九年(1198年)海岸线稳定在铁门关(今汀罗镇前关村,有铁门关遗址)一线,著名的铁门关码头起着运输盐的重要作用。以金大定二十九年作为分界线是有一定缘由的。一是在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记载宁海镇和丰国镇在此时已经建立,而宁海镇位于老黄河一线,丰国镇位于黄河入海处,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关系到其后来盐业生产、运销的发展。二是重要的盐业运输码头——铁门关在丰国盐场附近,前文有所涉及,铁门关被称为利津县的“铁门锁浪”,不仅有重要的运盐作用,也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三是金代的盐业发展渐趋完善,规模也变大,产盐量也增加,为元代利津县境内丰国场、宁海场和永阜场的正式设立奠定了基础。至元代,靠近海岸的低平地区逐渐碱化,盐业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利津县三大盐场正式设立,它们分别是丰国场、宁海场和永阜场。此时铁门关的运盐作用更重要了,丰国盐场盐课司就在铁门关附近(利津县城北70里),而永阜场在县城东北50里,宁海盐场在县城东北30里,因此铁门关海岸线应是后来的丰国盐场所在位置。
2.1495年三大盐场在罗家屋子、老爷庙、郭家局子一线以西
明弘治八年(1495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这一段时间是盐场正式设立之后的稳定发展时期,三大盐场的盐滩已经到达此海岸线附近,据后面雍正年间的《永阜场图》可以推测,其盐场所辖盐滩数量不断增加,产盐量也很大。因此可判断该海岸线附近有盐场下辖之盐滩分布。而这些盐滩具体属于三大盐场中哪个盐场,由于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从古文献的记载及当时的诗歌等方面可以窥见当时产盐之兴盛,整个山东省盐业生产都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明正统十三年至清咸丰五年,黄河七次由利津县入海,这七次年份分别是: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嘉庆八年(1803年)、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66]从明朝中期至咸丰五年黄河几次入海并没有对利津县境内的盐场滩池造成破坏,是因为黄河最终汇淮入海,黄河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在废黄河一线上。清初大清河东岸开滩近二百副,所产盐以粒大、味厚、坚固、洁白而被列为东纲之盐中的上品,每年供孔府铏盐专用,据嘉庆《山东盐法志》记载,永阜场每年要提供五千一百四十四斤盐。康熙十六年(1677年),利津县境内宁海、丰国、永阜三大盐场经历了裁并,裁并之后的盐场统称永阜场,并设有永阜场盐大使,盐大使衙门驻辛庄。新的永阜场设立之后,其盐滩数额如前所述达四百四十六副,而其具体的盐滩分布位置可详见两幅永阜场图的记载。新设立的永阜场在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一直保持这一滩池数的盐业生产。据《利津县续志》记载:“光绪十二年,改属山东巡抚兼辖,遂并为九场,嗣又改为八场,永阜其一也。利津永阜场滩池共有四百二十副,产盐之额,实为八场之冠,销售地面亦极宽广。”[67]可以看出滩池数开始有所减少,但其场界不变,永阜场的场界为“东、北两面距海各六十里,西至滨州七十里,南至蒲台县六十里。东西一百三十里,南北一百二十里”[68]。从《济南府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历城县、章丘县、邹平县、齐河县、齐东县、济阳县、禹城县、临邑县、长清县、德州平原县等均掣配永阜场盐。[69]永阜场以其有铁门关码头而盐运便利、航运畅通,其他地方积盐滞销而逐渐被裁并。
3.1855年永阜场下辖盐滩约在挑河、五河口一线以西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仪铜瓦厢决口,从此黄河由渤海湾入海,流经利津县。黄河此次决口改道却是永阜场由盛转衰的标志。“永阜场坐落利津县,属为东纲产盐要区。自黄水改道以来,大溜现由该场附近奔腾而下,以致滩池节年被淹,堤坝冲决,且复顶托纳潮,卤气不升。历年产盐已属短少,近复加以异常亢旱,穷灶聚集,最易滋事。”[70]咸丰五年黄河改道,流经利津县,黄河最终由渤海湾入海。针对此次改道,朝廷不同势力集团就是否堵口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朝廷无暇顾及北方治河,无力抢救北方的黄河水灾,因此洪水泛滥成灾,对山东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也影响到了山东境内盐场滩池的正常盐业生产。继咸丰年间之后,黄河尾闾决口越来越频繁,加之战争的紧迫,使得极盛一时的永阜场逐渐衰落,1895年利津县停止盐业生产。
根据《东营市黄河志》《地名溯源》《沧海桑田黄河口》等资料中的记载,整理成表2。随着黄河造陆的不断进行,形成了几条相对固定的海岸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津县的大致形成过程。
表2 历史时期利津县境产盐地与海岸线的位置关系

由表2可以大致看出利津县的成陆过程:随着黄河造陆,海岸线不断向东向北移动,利津县各个县、乡也依次成陆。下面辅之以图,可以看出海岸线与盐场位置的密切关联(见图1)。

图1 历史时期利津县境海岸线与盐场位置变动示意图
资料来源:《东营市黄河志》《地名溯源》《沧海桑田黄河口》等,据表2制。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历史时期随着黄河造陆以及海岸线的东北推移,利津县境内的产盐地点也随之向东北方向推移。并且产盐地随着时间的推进数量不断增多,在明朝达到兴盛,自咸丰五年之后开始减少。(2)由海岸线逆推产盐地分布情况发现,虽然文献记载的三大盐场正式建立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但按照其所在地理位置,在金大定二十九年(1198年)之前三大盐场的产盐地前身已经出现并稳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