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在对湘湖的研究过程中,总是绕不开一个话题,就是湘湖湮废的原因。本文通过着重研究湘湖所在大区域的水利环境变迁及与湘湖水利的关系,并借鉴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水权、科层等理论,重新阐释了湘湖湮废的原因,得出了以下结论:
1.根据对湘湖成湖至民国开垦前湖体的历史演变过程的论述,我们得知,湘湖湖域面积日益缩减,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时完全湮废,这是湘湖不断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以及人为侵占破坏的结果。
2.湘湖初建时作为萧山重要的水利工程,之后却不断被侵占、削弱,浦阳江下游河道的变迁对湘湖的兴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浦阳江下游主流改道西流,将部分引湘湖水的乡村隔在江南岸,破坏了原先的用水体系,削减了湘湖的灌溉范围及作用。
3.以浦阳江改道为前提,最终以三江闸修筑奠定基础的萧绍水利体系的形成,彻底改变了湘湖所在地区的水利体系。湘湖的水利作用已大部分被新的萧绍水利体系所取代,这也是湘湖不断被侵占,而复湖力量不断减弱的原因。
4.湘湖的湮废是由中国的治水结构所决定的,湘湖的水利事业安排需服从更高一级的萧绍水利体系。而驱使政府作出相应决策的经济学内因是政府管理成本的最小化。萧绍水系的形成,使得湘湖完成了它原有的历史使命,湮废也在所难免。
【注释】
[1]陈桥驿、吕以春等:《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地理研究》1984年第3期,第29—43页。
[2]侯慧粦:《湘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前景》,《地理研究》1988年第4期,第32—39页。
[3]侯慧粦:《湘湖的自然地理及其兴废过程》,《杭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第89—95页。
[4]侯慧粦:《论钱塘江下游两岸湖泊的变迁——以杭州西湖和萧山湘湖为例》,《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19卷。
[5]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浙江省绍兴市水利电力局编:《鉴湖与绍兴水利——纪念鉴湖建成1850周年暨绍兴平原古代水利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
[6]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7]钱杭:《冲、繁、难——萧山历史与萧山经验》,《大阪市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共同研讨会成果报告书》,2010年。
[8]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第8期,第55—62页。
[9]王亚华:《水权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10]常云昆:《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裴丽萍:《可交易水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2]刘伟:《中国水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王晓东、刘文:《中国水权制度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年。
[14]陈志富:《萧山水利史》,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243页。
[15]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8页。
[16]〔清〕毛奇龄:《湘湖水利志》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4册,齐鲁书社,1996年。
[17]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一,国家图书馆分馆编:《中华山水志丛刊》,第34册,线装书局,2004年,第5页。
[18]萧山图书馆的方晨光先生认为,“湘湖”之名虽在南朝时已出现,但北宋杨时筑湖之后称之为“新湖”,“湘湖”之名到南宋之后才广为流传。参见方晨光:《“湘湖”考名》,《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年第3期。
[19]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五,第87页。
[20]《萧山湘湖孙氏宗谱》,民国十七年(1928年)映雪堂木活字本,萧山图书馆藏。
[21]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74页。
[22]沈青松等:《历史文化名湖——湘湖》,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70页。
[23]〔明〕富玹等撰,〔清〕张文瑞续刻、三刻:《萧山水利》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5册,齐鲁书社,1996年,第283页。
[24]〔明〕富玹等撰,〔清〕张文瑞续刻、三刻:《萧山水利》卷上,第283页。
[25]〔明〕富玹等撰,〔清〕张文瑞续刻、三刻:《萧山水利》卷上,第283页。
[26]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174页。
[27]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二,第29页。
[28]〔清〕毛奇龄:《湘湖水利志》卷一,第614页。
[29]〔明〕富玹等撰,〔清〕张文瑞续刻、三刻:《萧山水利》卷上,第277页。
[30]〔清〕毛奇龄:《湘湖水利志》卷一,第618页。
[31]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9页。
[32]明代富玹的《萧山水利》中称何舜宾弘治九年(1496年)还乡:“弘治九年,邑人何舜宾任御史,谪戍,遇赦,还家。”第298页。
[33]〔明〕富玹等撰,〔清〕张文瑞续刻、三刻:《萧山水利》卷下,第294页。
[34]〔清〕毛奇龄:《湘湖水利志》卷二,第621页。
[35]〔明〕富玹等撰,〔清〕张文瑞续刻、三刻:《萧山水利》卷下,第298页。
[36]湘湖地区的土质以黏土为主,适合制陶、砖。距今七千多年的跨湖桥遗址就发掘出了陶轮。该地区烧砖制陶虽历史悠久,但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到明清后,沿湖居民烧砖制瓦者众多,开始具有一定的规模。清末之后成为湘湖的大宗名产。
[37]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五,第87页。
[38]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二,第25页。
[39]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三,第53页。
[40]同上书,第54页。
[41]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一,第18页。
[42]〔清〕邹勷、聂世棠等纂修:康熙《萧山县志》卷一一《水利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317页。
[43]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二,第20页。
[44]同上书,第21页。
[45]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
[46][美]萧邦齐著,姜良芹、全先梅译:《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7]陈桥驿:《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历史地理》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5—79页。
[48]孔子贤、陈志根:《浦阳江下游河道变迁考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第64—67页;陈志富所著的《萧山水利史》第五编第四章《浦阳江改道与渔浦变迁》,也有相关论述,方志出版社,2006年;盛鸿郎:《绍兴水文化》,中华书局,2004年。
[49]杨钧:《浦阳江源流考辨》,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水利史研究论文集》(第一辑),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4页。
[50]朱海滨:《浦阳江下游河道改道新考》,《历史地理》第二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06—122页。
[51]梁河、冯宝英等:《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中的一些地学问题研究》,《中国地质》2011年第2期,第504—515页。
[52]朱海滨:《浦阳江下游河道改道新考》,《历史地理》第二十七辑,第107—113页。
[53]杨钧:《浦阳江源流考辨》,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水利史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第81页。
[54]杨钧:《巢肥运河》,《地理学报》1958年第1期,第67—78页。
[55]杨钧:《浦阳江源流考辨》,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水利史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第80—81页。
[56]陈桥驿:《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历史地理》第一辑,第65—79页。
[57]〔清〕翟均廉:《海塘录》卷二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83册,第689页。
[58]陈志富:《萧山水利史》,第356页。
[59]杨钧:《浦阳江源流考辨》,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水利史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第81页。
[60]陈正:《湘湖之地理环境及其成因》,原刊1937年3月的《浙江青年》,后收入蔡堂根编:《湘湖(白马湖)文献集成》(第4册),杭州出版社,2014年,第247—248页。
[61]山阴人刘宗周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天乐水利图议》中说:“宣德中,有太守某者,相西江上游开碛堰口,径达于钱塘大江,仍筑坝临浦以断内趋之故道,自此,内地水势始杀。”
[62]嘉靖、万历《萧山县志》称:“碛堰在治南三十里,天顺间知府彭谊建议开通碛堰于西江。”
[63]萧山人黄九皋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上巡按御史傅凤翔书》中说道:“成化间,浮梁戴公琥来守绍兴……相度临浦之北,渔浦之南,各有小港,小舟可通。其中惟有碛堰小山为限,因凿通碛堰之山,引概浦江而北,使自渔浦而入大江。”
[64]萧山人任三宅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麻溪坝议》附议上说:“弘治间郡守戴公琥询民疾苦,博采舆论……凿通碛堰,令浦阳江水直趋其北,并归钱塘入海,不复东趋麻溪。”戴琥乃成化年间任郡守,而非弘治间。
[65]盛鸿郎:《绍兴水文化》,中华书局,2004年,第168页。
[66]朱庭祜、盛莘夫、何立贤:《钱塘江下游地质之研究》,《建设周刊》1948年第2期,第98页。
[67]陈桥驿:《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历史地理》第一辑,第73页。
[68]杨钧:《浦阳江源流考辨》,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水利史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第84页。
[69]朱庭祜、盛莘夫、何立贤:《钱塘江下游地质之研究》,《建设周刊》1948第2期,第98页。
[70]陈桥驿:《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历史地理》第一辑,第77—78页。
[71]〔清〕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卷三〇《浦阳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67页。
[72]〔宋〕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卷一〇,第9页,见《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五年(1926年)影印清嘉庆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6322页。
[73]陈桥驿:《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历史地理》第一辑,第75页。
[74]陈正:《湘湖之地理环境及其成因》,蔡堂根编:《湘湖(白马湖)文献集成》(第4册),第247—248页。
[75]朱庭祜、盛莘夫、何立贤:《钱塘江下游地质之研究》,《建设周刊》1948年第2期,第98页。
[76]杨钧:《浦阳江源流考辨》,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水利史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第81—83页。
[77]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编:《湘湖调查计划报告书》,民国十六年(1927年)第三中山大学印本,上海图书馆近代图书库藏。
[78]陈吉余:《杭州湾地形述要》,原刊《浙江学报》1947年第12期,后收入氏著《中国河口海岸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77页。
[79]陈正:《湘湖之地理环境及其成因》,蔡堂根编:《湘湖(白马湖)文献集成》(第4册),第247—248页。
[80]陈桥驿:《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历史地理》第一辑,第73页。
[81]陈志富:《萧山水利史》,第363页。
[82]诸暨市水利电力局编:《诸暨县水利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年。
[83]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二,第28—29页。
[84]同上书,第28页。
[85]盛鸿郎:《绍兴水文化》,中华书局,2004年,第168页。
[86]〔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2156页。
[87]《明史》卷一五九《彭谊传》,第4346页。
[88]《明史》卷一六〇《石璞传》载:“乃命内官黎贤等,偕御史彭谊助之。于沙湾筑石堤,以御决河。”(第4361页)
[89]《明史》卷三〇《五行志》,第482页。
[90]关于彭谊建白马山闸的事迹,《明史》卷一五九《彭谊传》载:“天顺初,罢巡抚,官中朝有不悦彭谊者,下迁兴知府。岁饥,则发廪振贷。吏白:当俟朝命;谊曰:民方急,安得循故事耶。筑白马闸,障海潮。历九载,多惠政。”(第4345页)
[91]嘉靖《萧山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9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206页。
[92]戴琥:《水利碑》。《戴琥水利碑》原名《绍兴府境全图记》,戴琥成化十五年(1479年)刻于石,并置于绍兴府署,后失佚。直到1972年绍兴第一医院基建时发现才得以重新示人。具体可参见朱元桂:《戴琥〈绍兴府境全图记〉碑考释》,《绍兴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第30页。
[93]盛鸿郎:《绍兴水文化》,第172页。
[94]陈志富:《萧山水利史》,第107页。
[95][日]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16页。
[96]陈桥驿的《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一文中有一插图《嘉靖十六年以后浦阳江下游示意图》,第76页,也将麻溪坝标在新河处,斯波义信在其著作中也引过此图,因此本人认为斯波义信乃是受了陈氏观点的影响。
[97]盛鸿郎:《山阴天乐水利考辨》,《萧山史志》2003年第1期。《萧山史志》未找到,转引自陈志根:《萧山历史文化研究》,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245—246页。
[98]陈志富:《萧山水利史》,第388页。
[99]〔清〕梅堂老人:《越中杂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页。
[100]盛鸿郎:《绍兴水文化》,第174页。
[101]沈寿刚:《三江闸与新三江闸述评》,《浙江水利科技》1991年第3期,第78页。
[102]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7页。
[103]同上书,第394页。
[104]陈志富:《萧山水利史》,第497页。
[105]同上书,第498页。
[106]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二,第26页。
[107]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四,第63页。
[108]于士达:《湘湖考略》,参见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附录二,2009年。
[109]参见钱杭:《冲、繁、难——萧山历史与萧山经验》,《大阪市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研讨会成果报告书》,2010年。
[110]《放湖筑坝定章》,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四,第63页。又,据〔清〕黄钰:《萧山县志·水利下》中则记,新坝处筑坝二,且无村口闸、和尚桥、潋堰、天阊闸这四坝。
[111]〔明〕富玹等撰,〔清〕张文瑞续刻、三刻:《萧山水利》卷下,第291页。
[112]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四,第75页。
[113]〔清〕毛奇龄:《湘湖水利志》卷一,第618页。
[114]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四,第76页。
[115]〔清〕毛奇龄:《湘湖水利志》卷二,第624页。
[116]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12页。
[117][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118]同上。
[119]钱杭对共同体理论的发展及本质特点已有介绍说明,并提出运用共同体理论的策略与方法,详见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8—12页。
[120]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12页。
[121]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12页。
[122]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314页。
[123]同上。
[124]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318页。
[125]同上书,第319页。
[126]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127][美]萧邦齐著,姜良芹、全先梅译:《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第1页。
[128]方晨光:《文脉湘湖》,方志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129][美]萧邦齐著,姜良芹、全先梅译:《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第80页。
[130]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12页。
[131]同上书,第54页。
[132][美]萧邦齐著,姜良芹、全先梅译:《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第79页。
[133][美]萧邦齐著,姜良芹、全先梅译:《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第80页。
[134]同上书,第88页。
[135][美]萧邦齐著,姜良芹、全先梅译:《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第153页。
[136]同上书,第179页。
[137]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123页。
[138]潘义勇:《产权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139]王亚华:《水权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页。又如,吴易风、关雪凌等:《产权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页,“马克思唯物主义产权观认为产权本质上是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140]王亚华:《水权解释》,第32页。
[141]同上书,第34页。
[142]例如,钱杭即认为:“对于湘湖整体来说不可分离的湖中之水、湖底之地、湖边设施的产权实际上就具有九乡公有、官府独有、官民共有等三种形态。”(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87页)
[143]〔清〕毛奇龄:《湘湖水利志》卷一,第613页。
[144]钱杭的《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一书的第二、三、四章对湘湖水利集团的基本制度、结构与功能、秩序规则等已有详尽的研究。
[145]〔清〕毛奇龄:《湘湖水利志》卷二,第623—624页。
[146]〔清〕毛奇龄:《湘湖水利志》卷三,第639页。
[147]于士达:《湘湖考略》,参见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附录二。
[148]跨湖桥遗址位于湘湖中部的跨湖桥附近,该地区的土质类型包括粉质黏土与粉质亚黏土互层、黏质粉砂土、粉质黏土、亚黏土、黏土或淤泥质黏土、铁质风化壳、贝壳堤与牡蛎礁等。梁河、冯宝英等:《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中的一些地学问题研究》,《中国地质》2011年第2期,第504—515页。
[149]柳志青、施家农等:《跨湖桥文化先民发明了陶轮和制盐》,《浙江国土资源》2006年第3期,第58—60页。
[150]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编:《湘湖调查计划报告书》,民国十六年(1927年)第三中山大学印本。
[151]〔明〕富玹等撰,〔清〕张文瑞续刻、三刻:《萧山水利三刻》卷下,第342页。
[152]王亚华:《水权解释》,第37页。
[153]同上。
[154]王亚华:《水权解释》,第39页。
[155]同上书,第39、40页。
[156]澳大利亚的查林(Challen)利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通过对澳大利亚的墨累一达令流域的水权交易研究,提出了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他的创新和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将决策实体的性质作为划分产权类型的依据。第二,认识到复杂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流动性自然资源的产权结构是一个层级结构。第三,恰当区分了“产权”与“制度”,认为产权是制度的一个子集,产权的性质由资源利用的决策实体的性质来确定。第四,对“制度科层”做了出色的经济学解释,即静态交易成本或动态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157]王亚华:《水权解释》,第122页。
[158]王亚华:《水权解释》,第69—72页。
[159]王亚华:《水权解释》,第73页。
[160][美]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集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61]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62]陈桥驿、吕以春、乐祖谋:《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地理研究》1984年第3期,第29—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