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盐场的始设时间和地理位置
利津县境内的宁海场、丰国场和永阜场都是在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正式设立的,下面将详细介绍利津县境内这三个盐场的职官、机构设置及其地理位置。
1.宁海盐场的始设时间及其位置
宁海盐场正式设置于至元二十六年,设有宁海场大使一员。康熙十二年(1673年)《利津县新志》记载,宁海场盐课司在利津县东北三十里。雍正二年(1724年)《山东盐法志》记载宁海场在县北六十里。光绪九年(1883年)《利津县志》记载,宁海场盐课司在县东北三十里,“县东北三十里有宁海镇渡”[17]。宁海场后来割属于垦利县辖区范围,不再属于利津县管辖。
2.丰国盐场创设与铁门关繁华的盐业运输
丰国场位置在今汀河乡前关村。据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滨州志》记载,汀河乡有其独特的产盐方式,“又一百五十里汀河等处疏畦积水,受南风而成盐,即所谓解池盐也,今属利津县”[18]。在自然条件之下即可成盐,成为丰国场产盐的一大优势。至元二十六年丰国场正式设立,设有丰国场大使一员,在县北七十里有丰国盐场盐课司,位于利津县境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利津县新志》记载:“丰国场盐课司在海运分司西(海运分司隆庆年建,在县北七十里丰国镇,今废)。”[19]另有雍正《山东盐法志》记载:“利津县东北五十里有永阜场,北六十里有宁海场,北七十里有丰国场,康熙十六年裁并归永阜场管理。”[20]
丰国盐场的发展及兴盛得益于繁华的海关码头铁门关。清代官宦张铨为铁门关作诗:“丰国场边问旧营,前朝几度设屯兵。至今明月荒城畔,铁马金戈夜有声。”[21]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铁门关重要的战略军事地位。丰国镇在县北70里,铁门关在丰国镇,遗址犹存。“金代建丰国镇,明设千户所,置城屯兵防守。”[22]据利津县赵安亭考证,铁门关遗址应有两处,始建于金代的铁门关,现今位于利津县北小牟里村东,到明代中后期,因黄河尾闾改道,陆续迁至现汀河村东南的前关村,两址相距10千米。“作为金、元、明、清重要关防,铁门关最繁华的时期是明清两代,为山东省第一座海关。”[23]“铁门关是明清两代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要地。筑有土城,建有庙寺、戏楼。”[24]由于铁门关交通便利,又产盐兴旺,丰国盐场被认为是当时的“渠展之盐”所在的位置,按《山东通志》:“在利津县北滨海,古置盐官所,《管子》:‘齐有渠展之盐,此荫王之国也’,注云:‘渠展,齐地,济水入海处,可煮盐之所。’……按之邑志,今县北丰国场是。”[25]不管将丰国场作为渠展之盐的位置是否准确,其产盐兴盛的事实是不容否定的。
3.永阜盐场的始设时间及其规模
永阜场现位于北岭乡永阜村。永阜盐场同丰国、宁海盐场一样,也是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正式设置的,并设有永阜场大使一员。据康熙十二年(1673年)《利津县新志》记载,永阜场盐课司在县东北50里;雍正二年(1724年)的《山东盐法志》记载永阜盐场在县东北55里;光绪九年(1883年)《利津县志》记载,永阜场盐课司在县东北50里,按永阜场署在辛庄,因河水冲没建公所于庄北,后复被水,乃于辛庄就民屋居之。康熙十六年(1677年),宁海盐场和丰国盐场裁并进入永阜盐场后,此时的永阜盐场成为一个规模更大的盐场。
“永阜场在利津县城东北五十里,距运司四百五里,领于滨乐分司,其地东北两面距海各六十里,西至滨州七十里,南至蒲台县六十里。裁并丰国、宁海两场在其境内,渤海东濒,清河中贯。该场产盐甲于十场,露积海滩,虑致私贩,自雍正六年巡盐御史郑禅宾题请设立盐坨,以宁灶盐夹于大清河两岸,所以便转运也。永阜场设立有仁、义、礼、智、信五坨,场地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26]又有“永阜场灶地四百八十四顷,一亩二分六毫九丝,草荡滩池地一百三顷七十六亩,九分八厘六毫九丝八忽”[27]。由此可以看出永阜场规模之大,产盐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