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态下渔盐资源的失衡
暴动案发生前的当年3月,因为春汛歉收,岱山岛上高亭镇蒲岙170户渔民“生计难以维持,春前无宿粮,几已十室九空。山穷水尽,满目苍凉。老弱妇孺,嗷嗷待哺。壮者强者,徒呼负负。饥饿所迫,群吃大户”[17]。好在6月时,情况明显好转,渔汛旺发,且看见诸报端的暴动案发生之前的6月上旬的一条报道:
定海岱山今年渔汛旺发、各帮渔船、均庆满载。尤以东门帮红头对为最佳。自起水至现在,各帮渔船,不但够本,而且获利累累,所以渔民个个喜形于色。如岱山高亭之鲣鱼大发,更为十数年来所未有。现在岱山最大之问题,即为缺盐。因今年雨水太多,产量不丰,致影响鱼价不少。现各厂家正设法向五属公廒商借。榷廒方尚须向上峰请示。又讯,连日霪霖绵绵,岱山浙产之白盐,产量为此大受打击。而盐随之惊人暴涨。阴历二月间,每担最高不过八角,尚无销路。现被天雨,不得盐出。且值鱼汛鱼盐畅销之际,遂骤涨至二元四角。该地鱼厂,固视盐为唯一生命线。非盐则不能收鲜鱼制鲞。渔船非鱼厂收买,则鲜鱼臭腐,而不能再捕。是故鱼渔两业互有束手待毙之势,生计影响至大。鱼厂业同业公会会长汤说倩,特向就地五属公廒主任姚稚梅磋商,拟购买廒盐二千五百担,以事补救。廒商业已赞允,价定每担(百公斤)二元,不日即可成交。[18]
由此可知,当年虽然春汛歉收,但六月时夏汛渔汛旺发,渔船“获利累累”,渔民们“喜形于色”,然而情况不妙的是“缺盐”。7月,本为一年当中最佳的晒盐旺季,当年却因多雨而大大减产。“今岁夏季雨水过多,盐产减少,价格飞腾,每担售价自一元涨至三四元之间,渔民经济方面影响甚巨。”[19]与盐业生产的情况相反,当年的渔业资源因渔汛旺发而相当丰富,因此对渔盐的需求十分旺盛,两相对冲,盐产供需关系就显得极为紧张。盐价从二月的最高不过八角猛涨到二元四角,是原价的三倍。即便是这样,为了有盐腌鱼,鱼厂同业公会还是同统购岱山盐产的五属商廒积极磋商并达成一致意见,以二元的价格购置2500担盐。这里不妨通过1936年前后舟山地区多个不同年份的水产品产量统计(见表2)来认识这一问题。
表2 1936年前后舟山地区多年份的水产品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据《中国渔业经济(1949—1983)》第950页改制。
说明:原书中,1936年前,只有1920年的数据,1936年后,也有一些年份的数据缺失,仅据已有数据制表。
据表2可知,1936年之前的1920年,全舟山地区渔获的水产品产量共6万吨,与1936年年产量相比,只占其70%不到。1936年后,抗战全面爆发,数据基本缺失,抗战胜利后,才又恢复。1947年的水产品产量相较暴动案发的1936年低出很多,只占其40%不到,说明抗战期间遭受的损失非常巨大。之后的数年大体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但直到1953年才明显超越1936年的数据。总的来说,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即使在自然状态下,渔汛旺发与否,其年际变异率是比较大的。不仅如此,在年内的不同渔汛期,变异率也可能比较大。
据表3可知,1936年舟山地区渔获的产品中,仍以鱼类为最大宗,占总量的90%出头,其中又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四大类为最多。其余虾蟹、贝类和其他产品各占一小部分比例,分别在二千吨到四千吨。众所周知,历史上相当长时期以来,官方对于食盐都是采取高额税收的政策以支撑财政。如此巨大的渔获量当然需要大量的盐进行防腐加工,如果渔盐征税与食盐税率一样的话,渔业生产是难以为继的,故而历史上一直以来对于渔盐采取的是轻税的政策。以下即专门阐述岱山渔盐的税率及其管理。
表3 1936年主要水产品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据《中国渔业经济(1949—1983)》第951页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