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利津县三大盐场的裁并及永阜场的兴盛发展

三、清朝利津县三大盐场的裁并及永阜场的兴盛发展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东省境内的盐场经历了一次裁并,使得利津县境内的三个盐场合并为一个盐场。本节内容将围绕盐场裁并原因及其裁并之后的发展状况,分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时段来展开论述。

宁海、丰国二场裁并进入永阜场内,是有一定原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其场区内产盐量的下滑。据史料记载,宁海场在明朝产量是减少的,“宁海场卤缩,奏损其引增永利场足之”[46]。可见当宁海场产量减少时不得不从其他盐场借盐引补足。隆庆五年(1571年),利津官方在丰国北洼(今汀河乡地)均田招垦。应招垦荒的则有外籍户,也有境内户。可见此时丰国盐场的盐业生产下滑,开始由盐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康熙十六年在海潮和战火破坏之下的丰国盐场产盐量下滑,裁并进入永阜盐场。至今利津县境内有铁门关遗址,应是丰国盐场当时所在的位置,在明代兴盛的官灶城也在隆庆年间毁于海潮与战火。明隆庆年间,利津知县贾光大(河南人,隆庆五年任利津知县)到北部均田安垦时至官灶城有感而诗曰:“古城谁筑在荒陬,遗址犹存动客愁。……空有盐花堆似玉,年年辛苦几时休。”[47]

如此,宁海、丰国二场被裁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有《裁汰冗员疏》云:“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长芦巡盐御史会同山东巡抚具题,裁汰冗员以充……宁海、丰国二场裁去,归并永阜场管理。”[48]新组成的永阜盐场空间范围和产盐规模都有所扩大。丰国、宁海两场并入永阜场,为省内最大盐场之一,有滩池四百四十六副,其中沟滩二百四十八副,井滩一百九十八副。[49]所产食盐,除供应省内六十六州县和一卫外,还行销河南省归德府所属八县。[50]三大盐场未合并之前,各有自己的盐滩范围。大清河左岸所有盐滩应是属于古丰国场的管辖范围之内。大清河右岸的盐滩应是属于古永阜场和古宁海场的管辖范围。后来随着黄河不断造陆,宁海场相对于永阜场来说更靠近陆地,因而衰落速度比永阜场要快,其后被划进永阜场之内,后来因为利津县和垦利县的分地之争,宁海地区就属于垦利县管辖而不再属于利津县。与此同时,新合并成的永阜盐场内部的下辖盐滩在不同时期发生了数量和位置的变化。

1.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雍正二年(1724年)永阜场盐滩的时空分布

历史文献包括古籍和地方性资料中关于永阜场下辖盐滩未见有文字资料的记载,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幸好在雍正二年纂修的《山东盐法志》中出现了第一张描绘永阜场内下辖盐滩的《永阜场图》。根据文献史料,记载的内容当属于康熙十二年至雍正二年的利津县盐场分布图。根据仅有的图的记载,大概可以看出盐滩的分布位置及盐滩数额的多少。

据雍正《山东盐法志》中《永阜场图》的记载,可以整理出雍正二年永阜场内的盐滩主要有:青坨、新滩、梁家圪塔、黄家陡崖、东合子、中字道口、霍家坨子、九个铺、五个铺、龙王庙滩、平家河滩、邵家湾滩、近滩、宋家河滩、大冲口滩、探马桥滩、牛家滩、榆树圪塔滩、杨家河沟滩、青坨子滩、旋河子滩、信字坨、智字坨、礼字坨、义字坨、仁字坨、双河子滩、插尖、毛坨子滩、狼坨子、波河稍、小堤、陡滩、冯家滩、虾蟆湾滩、八里圪塔滩、牡蛎嘴滩、大狼圪塔、岳滩、过河滩等盐滩。[51]这些盐滩的命名有的是以村名来命名,如龙王庙滩是以龙王庙村命名,牛家滩以牛家镇村命名。有的以儒家五常命名,例如仁、义、礼、智、信五个盐坨。雍正年间总共有三十五处盐滩,五处盐坨。

从图中龙王庙滩的设置可看出盐业在利津县所处的重要位置。沿海居民为了产盐的兴旺还修建神庙,例如龙王庙等。据《利津县新志》中《重修龙王庙记》记载:“夫军国之需,盐贡是尚,凡兴作煎办,必借是神之佑,莫不备香火、割牲酾酒以点奠,献诚则享而收功多,否则不享而年额不足矣……由是乞潮则滩场生,祷雨则禾稼茂盛。”[52]可以看出沿海居民对盐业生产的重视。

2.雍正、乾隆年间永阜场新报垦的盐滩

雍正、乾隆年间永阜场报垦出许多新的盐滩,现根据嘉庆十四年(1809年)《山东盐法志》中的记载,将其内容详细列于表1中。

表1 雍正、乾隆年间永阜场新报垦滩池位置及其规模表[53]

续 表

资料来源:〔清〕崇福修,宋湘等纂,嘉庆《山东盐法志》卷八《场灶下·滩荡》,第22册,第637—647页。

由表1可见雍正至乾隆年间,永阜场的滩池数量看上去貌似是增加的,但实际上是政府对盐业的控制力加强了,缉私机构、缉私措施更完善了,因此地方又报垦出这些新的盐滩,而且能看出这些新报垦滩池的起科年限都是所报时间的五年之后。

3.嘉庆十四年(1809年)永阜场盐滩的分布及缉私机构的加强

嘉庆十四年《永阜场图识》是继雍正二年(1724年)《永阜场图》之后第二张记载永阜场内盐滩数量、规模的珍贵示意图,可据这张图来看其滩池分布位置及数额的变化。由图可以看出此时的盐滩主要有:新滩、霍家坨、台子后、五个铺、龙王庙(大清河西岸)、茶尖、梁家道口、申家道口、毛晏河、旧游沟、八里、九个铺、平家河、近滩(即陡滩)、八里圪塔、毛坨子、小堤、陡滩、高屋子、半截墩、林家河、虾蟇湾、波河稍、北冯、南冯、小牟里、大狼圪塔、刘家滩、狼坨子、大牟里、智字坨、礼字坨、义字坨、仁字坨、附信字坨、梁家圪塔、东坝、王二河、龙王庙(大清河东岸)、青坨子、李家灶、西坝、探马桥、榆树圪塔、三眼井、邓家岭、老瓜岭、王家涯子、棘圪塔、东双河、西双河、岔鱼岭、杨家河、蒋沟子、宣河子、牛家滩等[54],共计五十一处盐滩、五处盐坨。由此可以看出,相比雍正二年(1724年)的《永阜场图》,嘉庆年间的盐滩数量明显增加了,由三十五个增至五十一个。其中,从雍正年间存续至嘉庆年间的十八个,嘉庆年间新增的三十三个,消失的盐滩数量是二十个。

此外,嘉庆十四年的图与雍正年间的图相比,还增加了许多以“汛”为通名的机构,主要有:大中口汛、东双河汛、西双河汛、孥鱼口汛、夹墙汛、邵家堤汛、甘草窝汛、张家庄汛、小宁海汛、下河汛、官灶汛、六沟汛、苏秦河汛、张家圪塔汛、利国游汛、北鉴游汛、马台汛、行洼庄游汛、甜水井汛、八里庄汛等[55],共计二十处。这些汛既具有军事功能,又具有缉私功能,保证国家的安定及对盐业的掌控。与康熙年间记载的滩池数量相同,嘉庆年间永阜场盐滩仍然保持四百四十六副,具体情况如下:

永阜场坐落利津县东北五十里辛庄。距省四百五里,西至滨州界七十里,又至沾化县界五十里,南至蒲台县界六十里,东南至乐安县界七十里,东北至海各六十里。大清河东滩池共二百九副,内潮滩六十八副,井滩一百四十一副。河西共二百三十七副,内潮滩一百八十副,井滩五十七副。场界内有官灶城在利津县南,遗址生棘皆向上,俗传云顺皇棘。[56]

由此可见,永阜场盐业一直保持着兴旺发展的势头。总之,利津县从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盐的生产,秦汉时期盐业继续发展,唐代蒲台县有斗口淀盐场,宋代盐业规模扩大,盐业生产有了详细的分工,而利津县则成为“滨州四务”之一。金朝明昌三年(1193年)永利镇因为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和产盐地位升为利津县,元朝至元年间设立永阜场(利津县东北50里)、宁海场(利津县东北30里)、丰国场(利津县北70里),并各设有永阜场大使、宁海场大使和丰国场大使,利津盐业生产旺盛。三大盐场设立之后,产盐地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盐场下辖滩池的位置变化。盐场产盐中心位置就固定下来了。明代三大盐场的盐业生产依然兴旺,有大清河、铁门关码头的运输,使利津盐能够送达其他地区,盐业的繁荣带动了利津县经济的发展与贸易的兴盛。康熙十六年(1677年)宁海场、丰国场裁并进入永阜场之内,使得永阜场的规模变大,产盐兴盛,成为名冠齐鲁的大盐场。根据雍正二年(1724年)《山东盐法志》中《永阜场图》所绘永阜场内的盐滩及其名称和嘉庆十四年(1809年)《山东盐法志》所载《永阜场图识》,可大体推断出利津县境内的三大盐场下辖盐滩的区域范围。以上时期均为盐场滩池的扩展期,然而咸丰五年(1855年)之后黄河尾闾的决口改道开始影响永阜场,盐场滩池逐渐受到冲毁,盐滩数量慢慢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