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夏盖湖演变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五、历史时期夏盖湖演变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夏盖湖自唐长庆二年(822年)初创,宋元时期历经多次频繁废、复,其具体过程可概括为:(1)北宋时期全湖频繁废、复,其间熙宁六年(1073年)首次废湖,元祐四年(1089年)复湖,政和中再废湖。(2)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夏盖湖复又存设。其间先是建炎四年(1130年)陈橐奏请复湖,后因绍兴二年李光奏请复湖,故于绍兴三年全面调查后复湖,后在嘉熙元年(1237年)又险遭废湖而未果。(3)元代时的局部垦废与复湖,具体表现为元贞年间的垦占、至正年间局部垦占的扩大、元末被垦占的局部又复为湖。历史时期夏盖湖因革演变的过程如表6所示。

表6 夏盖湖历代因革演变总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将宋元与明清两个时段夏盖湖的演变特点进行比较后,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北宋时期夏盖湖的废、复演变会如此频繁反复?为何明清时期从局部垦废逐渐走向全湖垦废?明清时鉴湖、湘湖、夏盖湖等大量湖泊垦废了,原来依赖湖水灌溉的田地转而依靠什么水源?

夏盖湖的演变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其控制性因子在宋元时期以自然因素为主,明清时期则以人文因素为主。宋元时期可能因气候温和、海平面高而难于排涝,湖泊水域虽宽却水位较浅,又因以皇室、王府、权贵等占为主而垦实未多,故易于废、复变更。明清时期则开始转向经济、社会因素占主导,湖区开发加快,人口增多,故而从经济学所称“边际效益”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土地利用价值的问题),湖泊开发为耕地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作为水域进行灌溉的价值了。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明清时江南已非商品粮基地,而反成了商品粮消费地。正如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已转为“湖广熟、天下足”所揭,江南地区已由原宋元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和产区转变为粮、棉、桑等的多元结合,而且经济作物在其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只因经济作物的产出价值远高于粮食,粮食则部分甚至大量依赖于沿江、沿运一带米市的商品粮供应。对灌溉供水的需求有明显下降,整个宁绍平原的大量湖泊被垦废。夏盖湖全垦后能达七八万亩以上的土地,其土地利用之价值可以想见。夏盖湖盛时共计亦只灌溉十三万亩土地,这种利用价值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故而整个宁绍地区的湖泊当然难改其被垦废的命运了。

【注释】

[1]相关研究有:陈桥驿的《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提及夏盖湖的兴废事迹;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引用了日本学者本田治关于夏盖湖水利系统的叙述资料。

[2]〔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上,光绪十年枕湖楼连氏会稽王继香署检刻本。

[3]〔元〕刘仁本:《〈上虞县五乡水利本末〉序》,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上。

[4]〔元〕杨翮:《〈上虞县五乡水利本末〉序》,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上。

[5]〔明〕张光祖:《〈重刊水利本末〉序》,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上。

[6]〔明〕陈骥:《〈重刻水利本末〉跋》,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上,第78页。

[7]〔清〕朱鼎祚:《〈续刻三湖水利本末〉序》,第1页,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下,光绪十年(1887年)连氏枕湖楼会稽王继香署检刻本。

[8][清]唐煦春等修,朱士黻纂:光绪《上虞县志》卷三六,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720页。

[9]陈高华:《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读〈上虞县五乡水利本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5期,第96—104页。

[10]〔清〕沈宝森:《三湖塘工合刻序》,第1—2页,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上。

[11]〔清〕王介石:《近年利弊》,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下,第70页。

[12]〔清〕沈宝森:《三湖塘工合刻跋》,第1页,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下。

[13][民国]连光枢:《松陵文略》卷一,枕湖楼校印本,1931年,第1页。

[14]〔宋〕沈作宾修,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卷九,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6315页。

[15]嘉泰《会稽志》卷一〇,第6331页。

[16]胡耀灿、黄颂翔主编:万历《新修上虞县志》卷三《舆地志三》(点注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71页。

[17]同上书,第61页。

[18]〔清〕郑侨:《〈上虞县志〉序》,〔清〕郑侨修,唐征麟等纂:康熙《上虞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11—13页。

[19]〔清〕唐煦春:《光绪〈上虞县志〉序》,〔清〕唐煦春等修,朱士黻等纂:光绪《上虞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22—23页。

[20]〔清〕储家藻修,徐致靖纂:《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凡例》,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19页。

[21]〔清〕储家藻修,徐致靖纂:《光绪上虞县志校续》,第61页。

[22]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7页。

[23]〔明〕郭南:《正统〈上虞县志〉序》,〔清〕郑侨修,唐征麟等纂:康熙《上虞县志》,第55页。

[24]〔清〕永瑢等:《万历〈绍兴府志〉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四,中华书局,1965年,第645页。

[25]〔明〕萧良幹修,张元忭等纂:万历《绍兴府志》卷七《山川志·四湖》,明万历刻本,第29—30页。

[26]万历《绍兴府志》卷七,第30页。

[27]万历《绍兴府志》卷一六,第18页。

[28]〔明〕徐光启著,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上)》卷一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88页。

[29]〔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古今碑记》,第70页。

[30]〔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植利乡都》,第3页。

[31]〔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九六,中华书局,2007年,第1935页。

[32]〔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之《兴复事迹》,第42页。

[33]康熙《上虞县志》卷三《舆地》,清康熙十年(1671年)刊本,第3页。

[34]光绪《上虞县志》卷二三,第480页。

[35]〔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古今碑记》,第64页。

[36]同上。

[37][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方健、何忠礼译,虞云国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

[38]〔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抵界堰坝》,第11页。

[39]同上书,第10页。

[40]〔元〕贡师泰:《玩斋集》卷七《上虞复湖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15册,第620页。

[41]〔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沟门石闸》,第6页。

[42][美]萧邦齐著,姜良芹、全先梅译:《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前言。

[43]〔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兴复事迹》,第42—43页。

[44]同上书,第43页。

[45]〔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卷一五,中华书局,1989年,第300页。

[46]〔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食货八·水利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147页。

[47]〔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田赋考六·水利田·湖田围田》,中华书局,2011年,第149页。

[48]《文献通考》卷六,第149页。

[49]万历《绍兴府志》卷一六,第18—19页。

[50]光绪《上虞县志》卷二〇《水利》,第427页。

[51]同上。

[52]《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水利杂录》,第7517页。

[53]光绪《上虞县志》卷二〇《水利》,第428页。

[54]〔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兴复事迹》,第49页。

[55]光绪《上虞县志》卷二〇《水利》,第428页。

[56]万历《绍兴府志》卷七,第30页。

[57]〔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兴复事迹》,第54—55页。

[58]同上书,第55页。

[59]〔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兴复事迹》,第56页。

[60]同上书,第57、58页。

[61]〔元〕贡师泰:《玩斋集》卷七《上虞县复湖记》,第620页。

[62]〔明〕宋濂:《文宪集》卷二《见山楼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23册,第288页下、289页上。

[63]光绪《上虞县志》卷二〇《水利》,第429页。

[64]〔清〕朱鼎祚:《〈续刻三湖水利本末〉序》,第1页,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下。

[65]〔清〕朱鼎祚:《续刻三湖水利本末》之《改设闸堰》,第2页,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下。

[66]光绪《上虞县志》卷二二《水利》,第460页。

[67]光绪《上虞县志》卷二〇《水利》,第434页。

[68]连光枢:《松夏志》卷一《舆地·山川》,枕湖楼校印本,第37页。

[69]光绪《上虞县志》卷二〇《水利》,第434页。

[70]同上。

[71]光绪《上虞县志》卷二〇《水利》,第435页。

[72]《曹娥镇》图:日本陆地测量部参谋本部于民国五年(1926年)测图、日本昭和十三年(1938年)制版印行,《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1),日本科学书院影印本,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