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史回顾
现当代对于湘湖的研究,以佐藤武敏和斯波义信为代表的日本学者最早进行。1956年大阪大学教授佐藤武敏在《人文研究》第7、8期两期连载《宋代湖水的分配——以浙江省萧山县湘湖为中心》。斯波义信于1988年完成的著作《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也涉及了湘湖的内容,对湘湖的水利系统做了概述,并提出了湘湖功能退化的原因:一是淤泥的堆积,二是三江闸排灌系统建成的影响,三是湘湖被一分为二,四是保湖派地位的下降,五是行政权力的转移。同时,斯波义信还专门论述了三江闸和麻溪坝的兴修情况。由于湘湖不是此书的研究重点,因此作者只是将湘湖作为宁绍地区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水利工程来概述。
美国瓦尔巴莱索大学历史系主任萧邦齐于1986年来到杭州,专门从事对湘湖变迁的研究。他在浙江大学陈桥驿的研究室中进行了四个月的研究,并进行实地的考察,回国后于1989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湘湖——九个世纪的中国世事》(又名《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该书被称为是国外学者研究湘湖最全面的著作。此书以传统的历史观点详述了湘湖地区从北宋政和年间至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变迁,内容丰富,但对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的理论分析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浙江大学的陈桥驿是研究宁绍平原地区历史地理的专家,在他发表的一些论文中也涉及了湘湖的内容,尤其是湘湖地区的历史地貌演变过程,如《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等。侯慧粦在陈桥驿研究的基础上,作了湘湖方面的专题调查研究,并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其中《湘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前景》[2],论述了湘湖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认为湘湖的湮废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湘湖的发展前景,即将其发展为旅游风景区;《湘湖的自然地理及其兴废过程》[3]阐述了湘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并叙述了湘湖自初创以来的兴废过程。此外,还有两篇比较性的文章《论钱塘江下游两岸湖泊的变迁——以杭州西湖和萧山湘湖为例》[4]及《鉴湖与湘湖》[5]。陈桥驿和侯慧粦从历史自然地理的角度对湘湖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湘湖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变迁对湘湖造成的影响。
与此同时,萧山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强对湘湖文化价值的重视,一批地方文史工作者开始研究湘湖,并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如方晨光的《文脉湘湖》,沈青松等人的《历史文化名湖——湘湖》,吴桑梓等搜集整理的《湘湖文苑·湘湖民间传说》等。但这些书籍比较适合普通群众的知识普及,缺乏学术性的研究,大多是对湘湖地区历史遗迹、人物、山水景物等的记述。
上海师范大学的钱杭对湘湖的研究颇有心得,也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及方向,弥补了前人研究的部分不足之处。钱杭以共同体理论为分析工具,对以湘湖水利集团为核心的湘湖库域型水利社会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发表了多篇关于湘湖专题的论文,并最终集合成著作《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主要内容包括湘湖水利集团的基本制度、结构与功能、秩序规则、意识形态的道德基础以及对《英宗敕谕》的考析。[6]刊登在《大阪市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共同研讨会成果报告书》中的《冲、繁、难——萧山历史与萧山经验》一文阐明了萧山“冲、繁、难”的社会特点,文中也提及了湘湖通往外界的交通路线。[7]钱杭认为湘湖水利集团解体的原因在于政府决策的利益最大化以及“公利”和“私利”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的制度僵化。
由此可见,对湘湖地区的研究可谓是多角度、跨学科,并且硕果累累,至今方兴未艾。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水利社会史研究在我国蓬勃发展,水利研究的主题也从“治水社会”转向“水利社会”[8],即通过对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水利制度、社会组织、用水规则、宗族等的研究,来阐释水利与地方生活、社会结构及权力体系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用水矛盾日趋严重,对水资源权利的争夺也成了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水危机既对水利自身的制度改革提出了挑战,更是对当代的国家治理改革提出了挑战。[9]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来探索解决水资源的分配问题,即水权研究。相关的主要著作有常云昆的《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10],裴丽萍的《可交易水权研究》[11],刘伟的《中国水制度的经济学分析》[12],王晓东、刘文的《中国水权制度研究》[13],王亚华的《水权解释》等。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经济学中异军突起,在当今的学术领域备受关注,其主要理论如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适应了当今世界变革发展的大趋势,很多问题和现象大多能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得到合理的解释。而在湘湖课题的研究中,还没有学者充分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对湘湖进行研究。本文希望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运用到湘湖水利史的研究课题上来,用新的视角来阐释湘湖的兴衰,剖析背后的国家、地方社会、水利之间的关系,丰富湘湖课题的研究。
湘湖自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初创至今,已历九百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湘湖的面貌也从初期的三万余亩水面,到20世纪80年代时成了只是向城区输水的河道。这个转折点就发生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湘湖收归国有,开始放垦,湘湖的面貌由此发生巨变。关于湘湖的研究论著已有不少,但前人在研究湘湖时主要关注的是湘湖自身及所能灌溉的九乡之地。要想全面了解湘湖衰落的原因,不仅要从湘湖自身找原因,更要充分考虑湘湖所处的大环境的变迁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浦阳江、西小江等外围河道的变迁及麻溪坝、碛堰、三江闸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这些改变了萧绍平原地区的水系,还对湘湖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本文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仅仅是湘湖所在的萧山县,还包括山阴、诸暨、会稽等县,主要处于今日的萧山区、诸暨市及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