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盖湖灌溉受益区域

(一)夏盖湖灌溉受益区域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给事中山阴人傅崧卿为乡郡守,余姚人陈橐向其上书力陈利便,对当时的夏盖湖有过较为清楚的论述:

上虞、余姚所管陂湖三十余所而夏盖湖最大,周一百五里,自来荫注上虞县新兴等五乡及余姚县兰风乡,此六乡皆濒海,土平而水易泄,田以计亩无虑数十万,惟藉一湖灌溉之利。[28]

据上可知,夏盖湖湖域能达“周一百五里”。据估算,盛时上妃、白马、夏盖三湖的灌溉面积大约是二十万亩,上述引文中甚至说是“计亩无虑数十万”。依据《五乡水利本末》(后文简称《本末》)所载的承荫田粮的数字,直接利用夏盖湖水灌溉的田地面积总计133974亩余,其中民田121399亩余,官田2379亩余。从湖的东西方向来区分,大体上湖东(二、三、四、五都,镇都)61050亩余,湖西(六、七、八、九、十都)78698亩余。关于夏盖湖的影响范围,《本末》卷上这样记载:“其溉一十三万亩,其赋一万石有奇。会稽之延德、余姚兰风一都三保之境其为利亦博哉。”[29]

夏盖湖的影响范围不仅限于上虞县的二至十都,还惠及了会稽县延德乡以及余姚州兰风乡的一部分。关于影响范围和乡都的关系,《本末》卷上记载:“在植利乡都,上虞一邑,为乡十有四,大抵九乡在东南,皆绵亘山谷,水利无所预,其西北五乡,襟海带江,土多斥卤,雨泽不时,禾受其害,故利在割田之民,而荫溉之余波之所及于邻境者附其下,列植利乡都。”[30]在元代上虞县被分割成十四个乡,其中西北的五个乡在夏盖湖的影响范围内,就是唐朝时夏盖湖创设之际,捐献私人田地的五个乡。上虞的乡数,《太平寰宇记》卷九六记载“旧十三乡,新十四乡”[31],从北宋初期就有十四个乡的编制。在北宋熙宁年间设立了都保制之后,全县被编成二十四个都,该数字延续到了清代初期未曾发生变化。《本末》卷上所载受惠乡(里)都保的明细如表1所示。

表1 夏盖湖灌溉受益乡都情况

续 表

资料来源:〔元〕陈恬,《五乡水利本末·植利乡都》,见〔清〕连蘅,《重刻五乡水利本末》卷上,光绪十年(1887年)枕湖楼连氏会稽王继香署检刻本,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