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湖概况
湘湖位于萧山的西部,去县西二里。它西、北依钱塘江,南靠浦阳江,东有西小江,被这三条江河所包围。湘湖地区古时为浅海湾,是上游富春江与浦阳江的入海口。海退之后,泥沙沉淀,海湾底部抬高,海湾逐渐演变成为江湾。后经钱塘江与浦阳江所携带泥沙的堆积,湘湖的北侧和西侧淤涨成陆,成为一个潟湖,“湘湖旧地,从海湾演变到江湾,由江湾演变到潟湖,全程用了近3000年时间”[14]。至唐中后期,已变成一个内陆淡水湖,名为西城湖。至五代时又湮废成为一片沼泽地。该地地势较高,且四面环山。湖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东北湖面狭长,西南湖面宽阔,因此形似一个口朝东北的葫芦。
自唐中后期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向南方转移。到了北宋时,南方的经济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北宋每年八百万石的漕粮有六百万石来自江南地区。为了增产与税收,政府对南方的水利兴修也比较重视。“熙宁时(1068—1077)王安石当政,大兴农田水利,虽人为原因不尽完善,但收获也不小。”[15]这时期最早提出要创建一湖以作蓄水灌溉之用的是一个叫殷庆的县民。清康熙时的毛奇龄和民国时的周易藻对此都有记载。[16]
徽宗大观间,县民复有以筑湖请者。[17]由此可知,熙宁间和大观年间,至少已有两次筑湖之请,而且皇帝也已批准,但是到了县里却无法实施起来。所谓“富民多游移不能画一”道出了筑湖会带来的社会性冲突。湘湖地区在五代时已湮废为沼泽,一旦水域面积缩小,必然导致对这一地区的开垦。尤其是北宋以来,南方的圩田、围田和湖田比比皆是。湘湖地区的可垦地多为豪强、富民所占有,如需筑湖,必然淹没这些农田和周边的一些农舍,这就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令其地者又惮于任事,遂不决而罢”,筑湖所带来的征迁问题是一个复杂难办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多方的利益。具有一定社会威望和领导能力的县令,方能调整好各方利益,完成此项筑湖工程。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杨时由余杭县令调任萧山。杨时到任萧山后,了解到当时县城周围的崇化、新义、由化、夏孝等乡农田易涝易旱,连年遭灾,便召集县里耆老讨论,并且亲自去实地考察适合筑湖之地。最终在西山之阴寻得一处高阜之地,筑塘为湖。因此处风景优美,宛若“潇湘”,故取名湘湖。[18]
如前所述,湘湖荒地在唐宋之际已被开垦。而历史上两次筑湖之请都遭富民反对而不了了之,何以杨时来萧山任县令后就可以成功说服那些富民而筑湖?湖区中原有的百姓又是如何安置的?历史文献对此无详细明确的记载,只有文人偶尔提及。蔡惟慧《湘湖记》云:
萧邑海滨,其湘湖皆田也,中惟一线通河,仅容舟楫,余依山布野为古阡陌。自宋龟山杨公令萧,虑无以引灌,度其地独高,可蓄可泄。适富人孙犯辟出其田数千亩赎罪,由是凿成大湖,今之泱漭浩荡者是也。[19]
蔡惟慧讲到了杨时之所以能成功筑湖,是因为刚好有一孙姓的富人犯了罪,出数千亩田来赎罪。但这一说法也有值得怀疑之处。湘湖虽有大族孙姓,但据《萧山湘湖孙氏宗谱》[20]中的记载,萧山湘湖的始迁祖为曾五公,宋、元间为避兵灾,才迁至湘湖。由于迁至湘湖时已无可垦之地,世代乃以烧砖制陶为业。钱杭教授甚至怀疑蔡惟慧错将明弘治年间何御史父子事件中的湖霸孙全移到了宋朝。[21]而另有一说,将杨时筑湖的后续安排工作描绘得十分完备:“(一)湖区迁徙户人随田走,补偿田在哪里,人户就安置在哪里;(二)县里拨出官用田二万四千亩,各受益乡调整出庙田、宗族公田一万三千亩,按数补偿失地农民;(三)所淹湖田的赋粮原额一千石零七升五合,由受益农田均摊。”[22]除了第三条有史可据外,前两条更像是作者根据现代的土地赔偿法对古人的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