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上编 渔盐经济与社会
明代闽、广地区的渔业分布
一、福建地区的渔业分布
(一)河泊所的设置分布
(二)渔业课税与渔民人户数
二、两广地区的渔业分布
(一)河泊所的设置分布
(二)渔业课税与渔民人户数
略论清代的渔盐
一、广东沿海的干标、帮饷制度
二、两淮江浙地区的渔盐配售制度
三、渔盐税收
四、渔盐走私
五、渔盐用量估算
近代上海的渔业用冰与冰鲜水产消费(1931—1949)
一、天然冰厂与机制冰厂
(一)天然冰的制取与天然冰厂的分布
(二)机制冰的制取与机制冰厂的分布
二、天然冰厂与机制冰厂的发展
(一)冰厂萧条之前奏:协成公司垄断机冰市场
(二)战时冰厂的萧条阶段
(三)战后冰厂的恢复和发展
三、渔业用冰逐渐采用机制冰
(一)关于采用天然冰与机制冰的争论
(二)机制冰取代天然冰的原因
四、冰鲜水产的产、运、销
(一)冰鲜水产的三个来源
(二)鱼行、鱼市场与鱼摊分布
五、冰厂蓬勃发展至“二战”后上海地区的水产消费
结语
论民国二十五年浙东岱山的盐户渔民暴动案
一、岱山渔盐资源的配合与失衡
(一)常态下渔盐资源的配合
(二)非常态下渔盐资源的失衡
二、岱山地区的渔盐税率及其管理
三、草蛇灰线:盐民与税警间的矛盾与积怨
(一)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态
(二)矛盾的酝酿与发酵
(三)积怨的爆发
四、小结及余论
历史时期利津县境的盐场与盐业
一、元代以前利津县所在区域的盐业生产
(一)秦汉时期利津县明集乡已有盐业生产
(二)唐代蒲台县永利镇斗口淀盐的生产
(三)宋代雍熙二年(985年)今利津县乃滨州场下辖四务之一
(四)金明昌三年(1193年)因军事战略重地和产盐地由永利镇升为利津县
二、元明时期利津县境内三大盐场正式建立及发展
(一)三大盐场的始设时间和地理位置
(二)明代的盐场机构、制盐技术及盐业聚落
三、清朝利津县三大盐场的裁并及永阜场的兴盛发展
四、历史时期利津县境内盐场位置变迁与海岸线的关系
(一)1198年以前利津县境内产盐地随海岸线向东北扩展
(二)1198—1855年海岸线与盐场位置的关联
(三)1855年之后永阜场盐滩随着黄河决口而缩减
下编 河湖水利与社会
夏盖湖历代因革演变研究
一、文献:连续的资料序列考证
(一)基础史料:《五乡水利本末》序列
(二)方志史料序列:历代《上虞县志》《绍兴府志》等
二、夏盖湖水利体系综论
(一)夏盖湖灌溉受益区域
(二)夏盖湖水域之管理
三、宋元时期的废、复因革过程
(一)唐长庆二年(822年)夏盖湖之初创
(二)北宋时期全湖之频繁废复
(三)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夏盖湖的复、存
(四)元代的局部垦废与复湖
四、明清时期夏盖湖的垦废演变
(一)明代的垦占过程
(二)清代夏盖湖全湖的逐步垦废
五、历史时期夏盖湖演变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萧绍平原的河湖水利体系与湘湖之兴废
一、学术史回顾
二、湘湖用水体系及湖体的历史演变
(一)湘湖概况
(二)湘湖用水体系的完善
(三)湘湖湖体的演变
三、浦阳江下游的改道及其湘湖用水体系的破坏
(一)浦阳江下游的改道
(二)湘湖用水体系的破坏
四、萧绍平原水利体系的形成与湘湖水利功能的削弱
(一)萧绍平原水利体系的形成
(二)湘湖水利功能的削弱
(三)水路航运与湘湖的关系
五、湘湖水利社会变迁及其原因
(一)共同体视角下的湘湖水利社会
(二)宗族:萧氏笔下的湘湖社会生活史
(三)新制度经济学下的湘湖产权解释
(四)湘湖水利社会的治水结构
结论
明清时期嘉定地区的水利与社会
一、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背景
(一)水旱灾害概况及历次水灾举例
(二)水旱灾害的应对方式:以工代赈
二、“夫束”:嘉宝两邑特有的水利劳役制度
(一)“夫束”制度的产生及其积极意义
(二)“夫束”制度的弊端
三、水利协修的个案研究:光绪三十年南翔镇疏浚案
(一)地区利益争端
(二)均衡各行业各阶层负担与利益
(三)水利纠纷矛盾与特点
四、嘉定水利文化与信仰
(一)嘉定及周边地区水利志书总汇
(二)治水思想之分歧与对立
(三)水利信仰
五、结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