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史料序列:历代《上虞县志》《绍兴府志》等
1.南宋嘉泰《会稽志》二十卷
该志由南宋知府归安沈作宾等修,长兴施宿等纂。此本今仍存,有多种影印本。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修成,故习称“嘉泰《会稽志》”,或简称“《嘉泰志》”。诗人陆游父子曾参与修订,陆游并为之作序。该书卷九“山”中提及夏盖山、夏盖湖及海潮之间的位置关系,“翠嶂山一名夏驾山(即夏盖山),在县西二十五里,有夏盖湖,湖北去海数里”[14]。卷十“湖”中则详记相关内容,现摘引如下:
夏盖湖在县西南四十里,湖内三十六沟。其岸北二斗门,依山有神祠。湖东北则夏盖山也。“夏盖”一作“夏驾”,又作“夏架”。《水经》云:“西陵湖西有湖城山,东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皋溪,而下径浙江。”古语云:“夏驾山浮。”盖山屹立于湖中,不为湖水之涨涸也。[15]
另,该志中有较长篇幅辑录了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关于夏盖湖废田还湖的朝臣奏疏,具体内容在后文详细叙述。
2.万历《新修上虞县志》二十卷
明万历年间,徐待聘修,马明瑞、葛晓纂。该志仍存,收录于《中国方志丛书》,据明徐待聘等修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刊本影印,影印本非全本。该志另有完整版本藏于北京图书馆,2014年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校注出版。该志记上虞地方自然地理环境情况云,“虞邑山峻水泻,所在筑底阻水,以备旱。通计一邑之湖,凡七十有一”[16],“上虞、余姚所管陂湖三十余所,而夏盖湖最大,荫注上虞、新兴等五乡,及余姚兰风乡。皆濒海,土平而水易泄”[17]。
3.康熙《上虞县志》二十卷
清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郑侨修,唐征麟等纂。此本仍存,亦收录于“中国方志丛书”。该志是清代最早的《上虞县志》,郑侨在序中写道:“虞邑乘之失记逾六十年所矣,然井疆如旧,山川依然,其间啸聚之所躏,锋镝之所加,城廓庐舍之成毁何状,户口之耗息岁何数也……岂无狷志表于当年,或有高情寄诸严壑,然则虞志当编辑,信不容缓矣。”[18]
该志可能因为急于求成,所以内容并不详备,且久经年月,其中散佚较多,文本也多不清晰,较多无法辨识之处。卷一《舆地志·境图》存有一《夏盖湖图》,考其内容,乃是因袭明代《绍兴府志》中相同一图。后文《水利志》中应有叙述夏盖湖的相关内容,可能因为散佚原因,已不得见。
4.光绪《上虞县志》四十八卷
清唐煦春等修,朱士黻等纂。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修,翌年刊本,亦收入《中国方志丛书》。唐煦春号师竹,江西德化人。同治甲子优贡,于光绪二年(1876年)莅任,其后十四年间,先后三次来上虞任知县。唐煦春自任主修,分别聘请邑人朱士黻为总纂,举人钱继曾、黄采风、王佐、徐承宣(后登进士)、何绍闻和贡生宋棠、王恩元七人为分纂,王彬华、谷肇寅为参纂兼总校,徐智光为总校。总纂朱士黻,名裳,丰惠朱巷人。光绪丙戌进士,后录为知县。朱为人谦虚诚恳,再三辞让总纂,均未获准,于是推荐知交蔡元培以自代。后蔡元培因修志理念不合离去,朱士黻再任总纂。此次修志从光绪十六年九月开局,到光绪十八年春装订成书。唐煦春在序言中叙述了重修县志的原因:
光绪二年,余奉大吏檄来治上虞,征志,得嘉庆时崔君所修本。其事疏略,分目繁碎;又嘉庆至今,多历年所,中更寇乱,义士、烈女相望林立;况复乡贤懿行,梓里旧闻,与夫钜儒著述,大雅文章,宜所阐扬而网罗之者,不可听其湮没。至若农田水利之异宜,士习民风之殊尚,尤留心治道者所宜急讲焉。……聘邑中博雅君子发崧城夏氏藏书,复得正统残志及万历徐志,广为搜罗,参互改订,阅一载告成,凡书四十卷。[19]
从序言及后人评价可以了解到,该志编纂用力较深,对于一些现已散佚的县志等材料“广为搜罗”,使得该志史料价值尤为珍贵,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志保存完好,刊本字迹清晰,易于览阅。其中,夏盖湖历史见该志卷二十《舆地志五·水利》。其中,原应载于嘉庆《上虞县志》的夏盖湖垦废及水利之争都有辑录,弥补了散佚资料所处时段的遗憾,例如,乾隆、嘉庆年间上虞前后三任县令贪腐案的案发过程,是上虞历代史料中仅见者。
5.光绪《上虞县志校续》五十卷、附一卷
清知县宜兴储家藻修,宛平徐致靖纂。光绪二十年(1897年)续修,二十五年刊本,亦收入“中国方志丛书”。案,本志系校补前志,卷数增加二卷。凡例云:“兹编义取正伪补缺,凡原书舛误遗漏及空言论断未见确当之处,或更正,或删除,惟期实事求是……事实无甚异同者,悉用原文。”[20]书中对于金石著录特详,亦是该志特色。此外,该志最珍贵处,应该是采用了光绪年间以西方的地图绘制法绘制的浙省地图中的上虞部分,是迄今所见最为精准的上虞地图,其中夏盖湖所在亦有明确表示,该志在《县境图》后亦说明:
据光绪二十年,浙省舆图局新颁石印,排编里数较旧志俗传均少,测量有不同也。城中遵用工部营造尺,西尺之一分即营造尺一分,但寸只八分,以十二寸九十六分为一尺。今外加四分,以足营造尺之用,每里计营造尺一百八十丈。[21]
6.永乐《绍兴府志》十二卷
明永乐年间上虞袁铧纂,袁铉汇成。陈桥驿先生在《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中考载,《绍兴府志》十二卷,卷首一卷,明知府南大吉修纂。[22]查《明儒学案》和《明儒言行录》,均未言南大吉曾纂修《绍兴府志》。查据明人郭南在正统《上虞县志》序中记云,该志乃因“明永乐戊戌岁,朝廷颁凡例,命郡县……编纂以进……邑民袁铧得预编纂之末,遗稿其兄铉……略者详之,浮者核之,缺者补之,紊者正之,传会而不纯者芟去之,汇成十二卷”[23]。后人自《永乐大典》残存卷影印本中辑录,仅存不完整一卷,有辖下各县境图。目前存世仅开头一卷,后十一卷只字无存。在《上虞县境图》中可以看到夏盖湖在县境所处的大致方位,是明代最早的一份夏盖湖图。
7.万历《绍兴府志》五十卷
明万历年间,萧良幹等修,张元忭、孙金鑛纂。该志是绍兴府属自嘉泰《会稽志》以来流传较广的一部方志,肇修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越年而书成,始刊于万历十五年。这一时期正是明神宗初掌政权、励精图治阶段,国家一度呈现繁荣昌盛景象。同时,绍兴府在知府萧良幹的治理下,“政通人和”,“诸废既举,乃次第修志”。
《明史》中记云六十卷,有误。《四库全书》馆根据两淮马裕家藏本存目,“提要”说:“是志分十六门,每门以图列于书后,较他志易于循览,体例颇善。末为序志一卷,凡绍兴地志诸书,自《越绝书》《吴越春秋》以下,一一考核其源流得失,亦为创格。”[24]
该志卷七《山海图志·海江河湖》就夏盖湖的地理位置、湖域面积、范围、初创年代、创设背景等做了详细介绍。详录如下:
上虞夏盖湖在县西北四十里,北枕大海,海岸有夏盖山,湖直其南。唐长庆二年,永丰、上虞、宁远、新兴、孝义五乡之民割己田为之。周一百五里,滀白马、上妃二湖之源。地势东低而西高,中有镜潭,有九墩,曰枫树墩、匾墩、周师墩、长墩、黄蝱(同“虻”)墩、白牛墩、马墩、楝树墩、西晒墩。十二山,曰梁家山、柴家山、刺山、鲤鱼山、董家山、洋山、土长山、石竹山、荷叶山、犁山、冯家山、鲁箪山。又有三十六沟,引灌五乡田十三万亩,兼有菱芡、芙蕖、茭叶及鱼虾之利,俗谓“日产黄金方寸”云。[25]
万历《绍兴府志》卷七《山川志图》所附《夏盖湖》图,是现存较早的一幅夏盖湖全景图,虽无法对湖域范围、湖的轮廓外形有直观体现,但是却比较详细地展示了万历年间夏盖湖周围的斗门设施及周边乡都分布。
该志卷七《山海图志·海江河湖》还概述了夏盖湖明代之前的沿革情况,可视为明之前夏盖湖史的大纲,其主要内容基本采用了《五乡水利本末》中的资料,现取关键内容条录如下:
宋熙宁中,县尉张渐废为田,元祐四年,吏部郎中章粢奏复之。政和中,明、越二守楼昇、王仲嶷专务应奉为事,又废湖为田。建炎四年,给事中山阴傅崧卿守乡郡,余姚陈橐上书陈利便。绍兴二年,县令赵不摇言于朝。吏部侍郎李光复力奏乃得复为湖。嘉熙元年,或献于福王。民张康等争之得免。元元贞间,傍湖之民辄于高处填为田,渐蔓延至数十亩不止。至正十年,县令林希元定垦田数,余悉为湖。十六年,或乘间窃种,尹李睿复之。十七年,建有台于越,兵田于湖,湖竭如釜。御史察知,即令勿田。十八年,或献于长枪军,尹韩谏言于督军郎中刘仁本,已之。[26]
志中卷一六《水利志一》中载《宋陈橐上傅崧卿太守书》[27],与元代陈恬所著《五乡水利本末》基本相同,也是之后多种文献之所本。
其他如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李铎纂修《绍兴府志》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李亨特修《绍兴府志》,在前志基础上又有相应内容的增补,此处不再一一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