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鲜水产的三个来源
上海地区冰鲜水产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由本市渔轮直接采捕而来,二由冰鲜渔船收买贩运而来,三由各冰鲜装桶以商轮运载而来。”[68]无论何种形式的冰鲜水产,都离不开冰,至于保鲜一担鱼需要多少冰,或者说冰鲜渔轮出海需要携带多少冰,冰鲜渔船和冰鲜鱼桶头的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则是本节重点讨论的问题。
1.冰鲜渔轮及渔轮用冰
渔轮的出现,可以说是渔业史上革命性的事件,它不仅可以进行远洋捕捞,而且可以捕获海洋深层的鱼类,拓宽了传统渔业的宽度和广度,成为新式渔业的标志。而中国的渔轮业要属上海最早,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国第一艘拖网渔轮‘福海’号从青岛驶抵上海”[69]。同年,张謇在吴淞创立了“江浙渔业公司”。而上海渔轮业的发展却不是很顺利,同中国的命运一样,跌宕起伏,“30年代初,上海渔轮曾达31艘,在抗日战争中损失殆尽”[70];抗战胜利后,“上海渔轮又有发展,一度将近200艘,上海解放战争前夕再次遭到破坏”[71]。当时的渔轮主要有拖网渔轮和手操网渔轮两类,详细情况见表8。
表8 1934年前后上海渔轮一览表

资料来源:《上海渔轮专号(上、下)》和《上海渔业志》,《上海市水产经济月刊》1934年第1、2期,第176、177页。
当时中国的渔轮多数是购自外国(尤其是日本)的旧渔轮。本国所生产的渔轮较少,生产尚处于初级阶段,而拖网渔轮和手操网渔轮的区别不仅在于渔船体积、吨位,而且在于二者的捕鱼区域。拖网渔轮的捕鱼区域为“长江口外佘山及花鸟山东北”[72],而手操网渔轮则多在“海礁附近东汀岛东方一带”[73],二者的捕鱼区域有时也有重叠的部分,如浪岗南方渔场[74]。
关于拖网渔轮和手操网渔轮捕鱼范围的不同,笔者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渔船自身的差别,拖网渔轮可以捕获海底的鱼类,例如鲟鱼为底层鱼类;而手操网渔轮捕获的多为中下层鱼类,如大、小黄鱼都是中下层的洄游鱼类。[75]二是北部海况较好,岛礁较少,便于吨位较大的拖网渔轮远洋捕捞,而南部岛礁众多,适宜船体稍小的手操网渔轮,岛礁同时可以避风。
渔轮捕获鱼类后因船上并无冷藏设备,故而用冰存储,这涉及用冰量的问题,如表8中所示,拖网渔轮和手操网渔轮每次出海的用冰量约为4万斤。众所周知,用冰量不仅与渔获物多少有关,而且与季节也有很大关系,夏季温度较高,冰易融化,渔轮每次出海所需冰的数量肯定较冬季要多。而表8中的用冰量为春季用冰量。
2.冰鲜渔船及用冰量
(1)冰鲜渔船的性质
冰鲜渔船与渔轮的相同之处在于,渔船运来货物送到鱼行代售;不同之处在于,渔轮有自己的公司,自负盈亏。而冰鲜渔船多受鱼行控制,关于鱼行的性质,尹玲玲在其《明清长江中下游渔业经济研究》中已有论述:“‘鱼行’之性质实际为预付本金的包购包销商行。”[76]即在这个环节中,实际上冰鲜渔船起的是中介的作用,将“鱼行—冰鲜船—渔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因为大部分渔民察觉到贩冰鲜可以从中获利,可是他们并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冰鲜船,这样才会出现大部分贩冰鲜者“自废历八月中出发,至翌年五月中终了。十之八九借用鱼行,以作收鲜资本”[77]的情况,也就使得渔民、贩冰鲜者和鱼行之间通过这种关系而联系起来。渔民将鱼捕获,然后卖给冰鲜船,冰鲜船再将鱼贩给鱼行,但是由于鱼行是出资方,所以很多鱼行和冰鲜船之间达成默契,一般从哪家鱼行借贷,就将收来的鱼在哪家贩卖。所以说鱼行既是出资方,又是代售方。正是由于鱼行的双重身份,鱼行会尽可能压低收鱼的价格,抬高卖鱼的价格,才能使利润增大,而冰鲜船的收鲜者也会采取同样的办法施加在渔民身上。综上所述,最后取得最多利益的还是鱼行,而受到压迫最多的还是渔民。
(2)主要渔获物及用冰量估算
冰鲜渔船并不是捕鱼用的渔船,其性质实际上是一种收鲜船,“冰鲜船为大型帆船,渔泛时装载多量之冰,往渔场收鲜,以冰保藏”[78]。所以,冰鲜渔船的出现与用冰来保鲜鱼类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冰鲜船是一种收鲜船,所以其货物的来源大多为近海一带,而其运销范围并不大,主要为上海、宁波两地及长江和钱塘江的各埠。兹举上海为例,冰鲜船一年内主要进口的鱼类及次数,如表9所示。
表9 一年内主要冰鲜鱼的运销地及次数统计表

资料来源:《水产月刊》1934年第6期,第11页。
冰鲜渔船“完全用天然冰,容量自五百担至八九百担不等”[79],取每次的平均数为700担冰,而根据表9,平均每次渔获物的担数为450担,可以估算出每担鱼大概用1.5倍的冰来存储,而一担鱼等于50千克,那么也就是说保鲜一担鱼就需要至少75千克的冰。
3.冰鲜鱼桶头的运销地及用冰量
冰鲜鱼桶头,实际上是将鱼类放入桶中,然后加冰保存,用商船将其运销外地的一种方式。根据文章描述,冰鲜鱼桶头是这样一种形制的桶:“一种松杉木类木材所特制成椭圆形一只木桶而已,普通高约四尺,长口径三尺余,短口径二尺半相近,桶底凿孔两个,备作漏泄溶冰水用。”[80]根据当时的单位,一吨冰等于两立方米冰[81],一米等于三尺。椭圆形桶的体积,椭圆的底面积乘以高,约等于90立方尺,而一吨冰等于54立方尺,所以一个冰鲜鱼桶头假设全部装冰的话,应该能装1吨到1吨半之间。当然因为冰鲜鱼桶头中不可能全部装冰,冰和鱼的密度也不相同,冰鲜鱼桶头中冰和鱼的摆放方式是铺一层冰,码一层鱼,“全桶能装鱼自四百斤至六百斤左右”[82],那么可以估算出,冰鲜鱼桶头中,鱼和冰的比例约为1∶1.5,也就是说冰鲜鱼桶头中需要冰至少600斤。
与冰鲜渔轮和冰鲜渔船的性质不同,其原料来源多为冰鲜渔轮和冰鲜渔船所带来的鱼类。与上述两种性质相比,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运输”,是一种间接的行为,从渔获较丰的产地,运往需求量较大的地方,或者从鱼价较低的地方运送到鱼价较高的地方。所以冰鲜鱼桶头的出现,更加能调剂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而上海是全国渔业的重要枢纽,输入上海的数量也最多,“上海各项冰鲜鱼类之运输,大都装于木桶,由商轮载往他埠,或由他埠载来”[83],如表10所示。
表10 1933—1936年运销上海的冰鲜鱼桶头的主要供应地及数量统计表 (单位:担)

资料来源:《上海市水产经济月刊》1933年1—12期,1934年1—12期,1935年1—12期,1936年1—12期。
笔者统计了1933—1936年间冰鲜鱼桶头主要输入上海的省份和国家,在这些地区中以浙江和山东为最多,因为浙江拥有舟山渔场,距离上海位置最近,二者之间运销较为方便,而山东烟台、青岛一带也为重要的水产运销地和消费市场。冰鲜鱼桶头运销上海的,“在北方有大连、烟台及青岛等,在南方则为舟山、沈家门、宁波、石浦、海门、坎门、温州、瑞安等地”[84]。
通过对以上三种不同来源的冰鲜进行统计,发现保存一担冰鲜水产大概需要1.5倍的冰。上海地区的冰鲜水产通过以上三种途径运来,所运鱼类多为黄鱼、鲟鱼等产量较大的海鱼,由鱼行贩卖给摊贩,再由摊贩贩卖给消费者,随着上海鱼市场的成立,冰鲜水产转由鱼市场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