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绍平原水利体系的形成
1.明代山会平原地区的水利状况
南宋浦阳江转入山会平原,借道东流后,使得流经地的水系发生很大变化。如钱清江原来只是一条无名的小河,浦阳江主流注入后,河面不断扩大,成为一条滔滔大江。由于洪水频发,沿江村落受灾颇深,因此碛堰也时常开通,以泄洪流。元、明以来,碛堰口多次被人为扩大,碛堰西的新江和渔浦江也已开通。到了宣德十年(1435年)前,浦阳江主流已改由西出渔浦入海,以致西小江来水锐减,淤积严重。《明英宗实录》和《明史·河渠志》都有相关记载。“宣德十年九月,行在吏部主事沈中言: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西有小江,通金华、严、处,下接三江海口,旧引诸暨、浦江、义乌等处湖水,以通舟楫。近者,水泄于临浦三叉江口,至沙土淤塞。乞敕有司量户差人筑临浦戚堰,障诸暨等处湖水,仍自小江流出,则沙土冲突,舟楫可通矣。”[85]正统十二年(1447年),浙江听选官王信言:“绍兴东(应为西)小江,南通诸暨七十二湖,西通钱塘江,近为潮水涌塞,江与田平,舟不能行,久雨水溢,邻田则受其苦,乞发丁夫疏浚。”[86]
浦阳江的西流使得西小江淤塞严重,导致的不仅仅是舟楫不通的后果,更严重的是对周边农田水利的影响。钱塘江乃是一条典型的潮汐河流,钱塘江大潮更是举世闻名。浦阳江东流借道西小江、钱清江入三江口出海,这个三江口正是处在钱塘江湾的“喇叭口”上,因此受潮汐作用显见。而如今断了西小江的来水,则潮汐上溯,沿岸农田的返咸现象日益严重。此时急需修建一水利工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2.萧山平原与山会平原的连接
天顺元年(1457年),彭谊任绍兴知府。彭谊(1410—1498),广东东莞人。《明史·彭谊传》称:“谊,好古博学,通律历、占象、水利、兵法之属。平居谦厚简默,临事毅然有断。”[87]并有协助石璞复堵黄河沙湾决口的经历。[88]可见,彭谊为官廉明,精通水利。而彭谊刚任绍兴知府,恰遇天旱岁饥。《明史·五行志》载:“天顺元年夏,两京不雨,杭州、宁波、金华、均州亦旱。三年,南北畿、浙江、湖广、江西、四川、广西、贵州旱。”[89]由于天旱少雨,西小江沿岸农田返咸现象严重。为了抵御海潮,保护农田,彭谊便在钱清镇的白马山麓兴筑了白马山闸。[90]
白马山闸修筑后,外可挡潮汐,防止潮汐上溯带来的淤积、返咸问题;内可利用西小江河道蓄淡,涝时又可排水冲淤。西小江水位开始上升并初步具有调节的能力后,就可废除萧绍运河上的钱清南北堰,使萧绍运河畅通。这就首次将萧山平原与山会平原连接起来,形成了萧绍平原。
同时,彭谊还“建议开通碛堰于西江”[91],并筑临浦坝,阻断浦阳江水入西小江,减轻山会平原的泄洪量。
3.萧绍平原水系的完善
白马山闸修筑后,曾发挥了一些效益。但由于闸据三江口外海30里,闸仅3孔,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冲淤水量,以致闸下西小江河道淤积日益严重。二十余年后,便“故道皆为良田”[92]。白马山闸排涝能力缩减,使得西小江在排涝时尚需经山会平原,由玉山斗门排出,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山会平原水灾频发。
成化九年(1473年),戴琥出任绍兴知府。面对这样的水利格局,戴琥采取了与前人不同的治水措施。他既不堵碛堰,使浦阳江复走西小江故道,也不疏浚西小江,而是多建水闸,采取多点排水的方法来解决排涝问题。这批水闸有:“于山阴新灶、柘林各置一闸,以泄(西小)江南之水;又于扁拖、甲蓬各置一闸以泄江北之水;复于小山之龛山,山阴之新河各置一闸,以泄湘湖及麻溪之水。此外,还有萧山长山闸,排水入钱塘江。”[93]
多点排水的优点是工程量小,就近排水,灵活方便,易为当地百姓接受。但也带来了控制与调度上的麻烦,易造成各行其事。为此,戴琥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立《山会水则》碑,进行统一调度:
种高田,水宜至中则;种中高田,水宜至中则下五寸;种低田,水宜至下则,稍上五寸亦无伤。低田秧已旺,及常时,及麦未收时,宜在中则下五寸,决不可令过中则也;收稻时,宜在下则上五寸,再下恐妨舟楫矣。水在中则上,各闸俱用开;至中则下五寸,只开玉山斗门、扁拖、龛山闸;至下则上五寸,各闸俱用闭。正、二、三、四、五、八、九、十月,不用土筑,余月及久旱用土筑。其水旱非常时月,又当临时按视以为开闭,不在此例也。
戴琥时期所做的《山会水则》,可说是萧绍平原河网水位调控的第一个运行规则。他根据农田在不同地区、不同时节所需的水量为依据,相应开闭水闸,调节水量。在非常时期,又可根据具体情况来采取措施,具有灵活变通性。《山会水则》的出台使得萧绍平原开始进入通过河网进行水量调控的时代,逐渐摆脱鉴湖湮废的阴影。
多点排水法虽效果显著,但遇特大水灾时,仍不能完全应付。因此,戴琥在下游排涝的同时,在上游处又继开碛堰加大出水,并筑麻溪坝,切断麻溪与西小江的联系。
麻溪,又名进化溪,发源于今萧山境内大岩山东麓螽斯岭。古时注入临浦湖,临浦湖湮废后,入西小江,成为西小江的源流。由于麻溪上游“为溪流性砂卵石河床,且两岸山体集雨面积近乎相等,如遇暴雨,则洪峰时间集中,洪峰流量骤增,因此水位暴涨暴落,水患尤多”[94]。在前面讲到的戴琥建排水闸时,就建有新河闸以泄麻溪之水。此时,麻溪分为二段。一段仍经西小江,另一段则经新开凿的“新河”,过新河闸,合浦阳江,出碛堰。虽然分流麻溪,减少了麻溪入西小江的水量,但一遇到大潮大水,浦阳江水就逆流合着麻溪水一同涌入西小江,危害颇大。于是,为了保全萧绍平原免受涝灾,便筑麻溪坝,断绝了浦阳江及麻溪与西小江的联系。从此,萧绍平原可少受浦阳江及麻溪之水患了。
关于麻溪坝的确切筑坝年份,当代学者也有不同观点。斯波义信认为明天顺年间,知府彭谊筑碛堰,同时筑临浦坝和麻溪坝。在其所著的《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有一图即《绍兴山阴县天乐乡水利图》[95],将麻溪坝标在麻溪原流与浦阳江之间的“新河”河道上。笔者以为,如果麻溪坝是在此处的话,不仅违背了分流麻溪水的本意,而且使得麻溪独流西小江,加重了西小江的水患。[96]而嘉靖《萧山县志》中有一图即《萧山县境之图》则明确将麻溪坝标在了苎罗山东处西小江上游的地方,阻断麻溪之水出西小江。此外,还有观点认为麻溪坝乃戴琥之后的弘治年间所筑。[97]萧山的陈志富则认为麻溪坝所筑时间应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五月之后到成化十九年(1483年)末这段时间内。[98]笔者认为,麻溪筑坝犹如碛堰开通一样,是个后人继承前人、不断完善的过程。麻溪筑坝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马臻[99],之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天顺年间和成化年间都有筑麻溪坝的记载。最终是戴琥修筑的那一段,彻底阻断了麻溪与西小江的联系。
4.三江闸修筑奠定萧绍河网水利格局
继戴琥之后,山阴县的张焕在正德年间又对多点排水做了补充。除新建泾溇、扁拖南闸外,又扩建扁拖北闸,由2洞增至3洞。而西小江的进一步淤积,使得一遇大水,这些水闸也来不及排水,西小江以东地势较低的会稽县就会常受水灾。当水无法排泄时,又不得不开挖堤塘泄水,之后又得马上修补,蓄水防旱。这样的结果是咸水倒灌,水旱无常。绍兴文人徐渭(文长)在嘉靖年间就写过一篇《水利考》,描绘了当时这样的水利状况:
迄今闸久淤塞,水道不通。一有泛滥,则不东注,则以会稽为壑,虽有玉山斗门,不足以泄横流之势,每于蒿口、曹娥、贺盘、黄草沥、直落施等处开掘塘缺,虽得少舒一时之急,而即欲修补以备潴蓄,则又难为工矣。是以不免有旱干之虞。[100]
嘉靖十五年(1536年),汤绍恩任绍兴知府后,便着手解决旱涝问题。他相得三江口处两山对峙,是个建闸的好地方,便决定在此建闸,次年闸建成。闸全长108米,净宽62.74米,共28孔,分别以28星宿来命名,所以又称应宿闸。三江闸建成后,汤绍恩又进行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来完善三江闸体系。如在上游地区扩宽浚深碛堰,加大浦阳江的出水量;在新河闸附近修筑茅山闸,涝可泄天乐乡之水,旱可引浦阳江水上溯之淡水灌田。又在三江闸内修筑平水、泾溇、撞塘、蒿坝清水诸闸以调节水量。最后在闸外修筑三江石塘,来保护三江闸。三江闸体系形成,外可御潮,内可蓄泄,结束了山会平原直接通海的历史,有了可统一调节萧绍水网的体系,萧绍河网水利体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