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之后永阜场盐滩随着黄河决口而缩减
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盐场开始由盛转衰。下面将分为两部分进行论述:一是1855年之后海岸线的外延情况,二是将黄河决口与盐场滩池的逐渐缩减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一详细的分析。
1.1855—1895年利津海岸线的继续外延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一段时间是永阜场逐渐衰落并最终消失的阶段。此阶段利津县永阜场盐滩并没有伴随着海岸线的继续推移而扩展,而是伴随着黄河尾闾决口改道呈现缩减之势,但是此时期的海岸线变化情况也有必要交代清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清盐场、海岸线与黄河之间的密切关联。咸丰五年之后黄河造陆活动并没有停止过,随着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的淤积,新淤地也逐渐形成,海岸线也相应地不断推移。1855年之后的海岸线变迁情况,前人使用科学准确的方法确定下来四条海岸线,可以看出海岸线大致的推移方向。
据已有研究可知,庞家珍、杨峻岭二人于1957年进行了四十天实地调查,根据实地调查采访当地老人,了解各历史时期流入海鱼堡位置,并结合1962年、1963年、196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所拍航空照片(近似1∶50000)进行判读,粗略确定了高潮线为:北起套儿河口,经耿家屋子、老鸹嘴、大洋堡、北混水旺、老爷庙、罗家屋子和幼林村附近,南至南旺河口,全长一百二十八千米。1954年岸线是采用总参测绘局所测1∶50000地形图的高潮线。1976年岸线是采用黄委会济南水文总站实测的1∶10000黄河口滨海区水深图。1992年岸线是采用黄委会山东水文资源局及黄河口水文资源勘测局实测的1∶10000黄河口滨海区水深图。这三次测图均采用现代手段,较为准确可靠。[71]
已有研究成果指出,“用这四条岸线比较、量算后发现,在行河岸段,海岸线迅速向前淤进,而不行河的岸段,由于风浪、海流等的侵袭,海岸线尚有所后退”[72]。这样从1855年至1996年黄河口地区海岸线的位置变迁就可以清晰展示出来了。通过图2可以看出1855年之后,海岸线还是向东北方向推移的,不过海岸线的后半部分却因人工修筑海塘等原因而有所后退。

图2 1855年之后利津县境海岸线的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庞家珍、姜明星,《黄河河口演变(Ⅱ)kl—(二)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流路变迁及海岸线变化及其他》,《海洋湖沼通报》2003年第4期。
2.1855—1904年永阜盐场为黄河尾闾频繁冲决所毁
从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利津县薄庄堤坝溃决,这一段时期海岸线仍然不断向东北方向淤进,但是这一时期的盐场滩池变化却与海岸线的变化没有多大关联。原因在于咸丰五年之后永阜场内的盐场滩池受到黄河频繁的决口所带来的破坏,呈现缩减之势,不仅没有随着海岸线的推移增加滩池数额,反而是伴随着黄河的频繁决口改道而走向消亡。下面将这一时间段的黄河尾闾决口改道详细信息摘录整理成表3,由此可看出盐场破坏程度与黄河尾闾决口改道的密切关联。
表3 1883—1895年黄河尾闾的决口与堵口

续 表

续 表

资料来源:利津修防段编纂办公室编主编,韩业深、张相农主编,《利津县黄河志》(内部刊行),1986年,第17—19页。
1855年至1883年这一时期黄河尾闾决口的具体时间和破坏程度都已记载不全。唯一可从《利津县志》中找到的决口地点如下:姜家庄、扈家滩、大田、扬沟涯、阎家庄、张窝庄、孟家庄、韩家垣(3次)、辛庄(2次)、十六户、永阜、陈家庄、北岭(2次)、盐窝、北关、西滩、南岭等17处地方。
由表3可以看出黄河尾闾决口的频繁程度,1883年决口达5次,而且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决口记载,可谓是“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黄河每次决口带来的破坏力也很大,涉及的区域很广,其中某些产盐的重要地点是黄河淹没最严重的地方,比如盐窝、北岭、南岭、吕家洼、辛庄、十六户等。其中北岭的永阜村和盐窝、吕家洼等永阜场主要产盐中心,屡次遭受黄河决口带来的冲击,直接导致永阜场产盐量的衰落(见图3)。
在黄河水的屡次决口之下,关于永阜场的滩池副数经历的变化及如何走向衰落直至消亡,根据文献史料的记载,绘制成表4,可以大概看出黄河与盐滩二者之间的关联。

图3 1883年之后黄河决口点位置分布示意图
底图来源:利津修防段编纂办公室编,韩业深、张相农主编,《利津县黄河志(内部刊行)》1986年。其中决溢地点中包括原属利津县界的黄河右岸部分。
表4 咸丰至光绪年间黄河决口改道与永阜盐场滩池之灾情及存毁状况

续 表

续 表

由表4可以看出,咸丰五年(1855年)之后黄河尾闾决口改道频繁并不断破坏永阜场滩池,以至于利津县境内盐业生产走向萧条之路。永阜场的滩池由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四百四十六副,伴随着黄河每一次决口不断减少。1895年之后黄河的决口泛滥的状况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发生得更频繁了,几乎是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主要表现为:水患发生的频率高;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一年之内就可以发生多次水灾;决口点集中,且分布范围广。由此可以看出盐场的兴衰与黄河的密切关联。已有研究指出,“1894—1896年清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二年,黄河三次决口,山东盐区最大的永阜盐场被冲,损失惨重,原西运六十州县的盐斤改由官台、富国两场济运。1896年该场再次被冲,滩池仅存七副。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河于利津县薄庄决口,水由徒骇河入海,附近所有盐池淹没无存,永阜盐场于次年并入寿光县王官场”[73]。
除了黄河频繁的决口改道带来的灾难之外,还有两个原因导致永阜场的衰落。首先,永阜盐场、滩池所处的地理位置临海,但是远离居民住宅区,修筑堤防的话会劳民伤财,这样的话就提高了救助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政府救助的决心,“惟现查铁门关灶坝以下直至海口,一百数十里,弥望芦苇,向无人烟,筑堤于漫水之中无从下手,费巨工艰,自毋庸议……又原奏保护利津县城一节,广寿等请就沿东南一带河岸,坚筑石堤,以卫城基,或于顶溜处所作挑水坝数道,以资保障”[74],因此人口稠密的利津县城得到了更好的救助。其次,由于1895年中国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在黄河尾闾决口带来的灾难面前政府就更财力不足,资金投入更少,甚至最后放弃修整盐场,这样永阜场的衰败直至最后走向消亡成为必然的趋势。
3.原利津县盐场滩池渐垦为良田
黄河的决口改道使得产盐之处均被黄河水冲走,被水稀释后的盐分降低,土壤可以种植农作物,之前产盐的永阜场滩池也慢慢变成了一片沃土,逐渐成为居民垦荒种植的地方,“光绪八年六月,利津县南北岭子决口,海滩灶场淹没多处,逾年合龙地被河淤。灶地之外亦有堪种之田,芦苇深处始有垦户出入”[75]。“光绪中叶,芦苇深处渐有垦户出入。官府出面迁民安垦,在盐窝设垦务分局,办理丈放土地之事。利津、沾化、广饶、寿光等县之贫民纷纷前来垦殖,罗镇、六合、四扣、义和一带几无旷土。”[76]光绪三十年利津薄庄决口,利津县境内的所有盐池淹没无存,盐业生产陷于停顿,农业生产开始兴盛并逐渐取代盐业生产,利津县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即由产盐、运盐、卖盐的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一产业结构——农业的生产。《利津县续志》记载:“光绪三十一年,外来垦户渐多,垦务日渐发展,遂于利津县盐窝镇设立垦务分局,别为仁、义、礼、智、信五路一并清丈。”[77]闻名于世的永阜盐场最终毁于黄河尾闾决口泛滥之中,后来政府将永阜场裁并进入寿光县的王官场,利津地区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几乎停止了盐业生产。
根据以上论述,大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黄河造陆与海岸线的淤进方面:海岸线的东北方向移动与黄河在利津县境内的造陆活动密切相关。黄河咸丰五年决口改道由利津县入海,由东南方向改由东北方向入海,黄河从中上游带来的泥沙也会于此淤积,而流经利津县境的泥沙对海岸线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也影响到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利津县内海岸线相对位置及其与盐场滩池的位置关系。
2.盐场滩池空间分布与海岸线变迁的密切关联:盐场滩池的位置变化大体上与海岸线的位置移动呈正相关,即都向东北方向移动。以历史时期的海岸线和盐场滩池作为两条主线,大致梳理一下历史时期几个阶段二者位置的相对变化。首先是先秦时期海岸线集中于明集乡南望参、利津县城一线的时候,此时的产盐地区主要有谢家灶、杨家灶、孔家灶等,分布于海岸线以西的位置;唐代海岸线大致到达盐窝、北岭一线的时候,利津县所在区域的斗口淀是当时产盐之处,这与后来的丰国盐场密切相关;宋代海岸线继续向东推移,利津县是滨州下辖产盐的四务之一;金代海岸线在利津县铁门关一线的时候,产盐处即为后来丰国场之前身[丰国场正式设立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代利津县三大盐场正式出现于文献记载之中,产盐机构的设置渐趋完善;明代弘治年间海岸线继续向东北方向推移,海岸线稳定在罗家屋子、老爷庙、郭家局子一线,利津县境内的盐滩数额增多,产盐兴盛,主要表现为丰国场铁门关产盐运盐的兴盛;康熙十六年(1677年)宁海场、丰国场裁并进入永阜场之后,一个新的更大规模的永阜场成立了;雍正二年(1724年)永阜场下辖盐滩随着海岸线的推进而向东北方向推进;嘉庆十四年(1809年)永阜场下辖盐滩继续向东北方向推进;雍正年间直至咸丰五年(1855年)永阜场内盐场滩池的变化,尤其是大清河东岸的盐滩呈明显的带状分布,正是与海岸线的轨迹大致重合。总之,盐场滩池在康熙十六年之前表现为盐滩数量的增多和位置的推移,康熙十六年之后则表现为盐滩数量基本不变,位置继续伴随海岸线而推移。
3.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之后,盐场滩池的逐渐缩减: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盐场开始逐渐受到黄河的破坏,产盐之处不再跟随海岸线的位置移动而向东北方向移动了,而是伴随着黄河尾闾决口改道,盐场滩池副数呈现出缩减之势,永阜场盐滩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时的四百四十六副减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七副。光绪三十年(1904年)薄庄堤坝溃决,利津县从此停止盐业的生产,永阜场盐业生产走向衰落。
【注释】
[1]〔清〕盛赞熙修,余朝棻等纂:光绪《利津县志》卷二《舆地图第一》,“周春秋战国时为齐地”,《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290页。
[2]《管子》卷二三,《四部丛刊》景宋本,第242页。又见〔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五《征榷考二·盐铁》第1册,中华书局,2011年,第418页。
[3]《管子》卷二三,第234页。
[4]〔清〕盛赞熙修,余朝棻等纂:光绪《利津县志》卷二《舆地图第一》,第299页。
[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八《地理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995页。
[6]朱建君、修斌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3页。
[7]〔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卷六四《河北道十三·滨州》,中华书局,2007年,第1316页。
[8]吉成名:《宋代食盐产地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第23页。
[9]徐来成编著:《惠民地区税务志(1840—1990)》,滨州地区新闻出版局,1994年,第27页。
[10]〔明〕章潢:《图书编》卷九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第971册,第759页上、下。
[11]〔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五《征榷考二·盐铁》,第一册,第435页。
[12]山东省盐务局编志办公室:《山东省盐业志》(征求意见稿),1990年,第101页。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利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利津县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年,第119页。
[14]〔清〕盛赞熙修,余朝棻等纂:光绪《利津县志》卷二《舆地图第一》,第294页。
[15]〔元〕脱脱等:《金史》卷四九《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094页。
[16]张国旺:《元代榷盐与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17]〔清〕韩文焜:《利津县新志》卷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73页。
[18]〔清〕杨容盛修:康熙《滨州志》卷四《赋役·盐法》,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刻本,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第35页。
[19]〔清〕韩文焜:《利津县新志》卷二,第76页。
[20]〔清〕莽鹄立、常岩立等:雍正《山东盐法志》卷三《疆域》,《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一辑,第2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70页。
[21]〔清〕盛赞熙修,余朝棻等纂:光绪《利津县志》卷四《利津文征·诗》,第474页上。
[2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利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利津文史资料》第五辑,1996年,第42页。
[23]蒋义奎、崔光编:《沧海桑田黄河口》,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利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利津县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年,第119页。
[25]岳濬修,杜诏纂:雍正《山东通志》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9册,第385页下。
[26]〔清〕崇福修,宋湘等纂: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二二《图识·永阜场图识》,嘉庆十三年(1808年)刻本,见于浩辑:《稀见明清经济史料丛刊》第一辑,第2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27]张茂炯:《清盐法志·山东》卷五一《场产门二·灶地》,于浩辑:《稀见明清经济史料丛刊》第二辑,第3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208页。
[28]〔明〕陆釴:嘉靖《山东通志》卷一〇,《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51册,第673页。
[29]山东省盐务局编志办公室:《山东省盐业志》(征求意见稿),1990年,第103页。
[30]〔清〕莽鹄立等:雍正《山东盐法志》卷四《职官》,第389页下。
[31]〔清〕崇福修,宋湘等纂: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一五《职官上》,第24册,第20、22、24、26页。
[32]〔清〕崇福修,宋湘等纂: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一一《本朝奏疏》,第24册,第293—295页。
[33]〔清〕崇福修,宋湘等纂: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一二《赋课上》,第23册,第317、326页。
[34]〔清〕崇福修,宋湘等纂: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一六《职官下》,第24册,第169—192页。
[35]〔清〕王定柱:《山东盐法续增备考》卷六《历任职官》,于浩辑:《稀见明清经济史料丛刊》第一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27册,第519—520页。
[36]〔元〕脱脱:《金史》卷四九《志第三十·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096页。
[37]卜建华、翟新、李龙森:《山东海洋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8页。
[38]〔清〕莽鹄立、常岩立等纂修:雍正《山东盐法志》卷一四《前朝艺文》,第579页。
[39]〔清〕崇福修,宋湘等纂: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七《场灶上·煎晒》,第22册,第525、526、529、536—537页。
[40]山东省盐务局编志办公室:《山东省盐业志》(征求意见稿),1990年7月,第13页。
[41]〔清〕穆彰阿、潘锡恩等: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一七六《武定府·古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册,第513页。
[42]〔清〕莽鹄立、常岩立等纂修:雍正《山东盐法志》,第536页。
[43]〔清〕盛赞熙修,余朝棻等纂:光绪《利津县志》卷二《舆图第一》,第10页。
[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利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利津文史资料》第五辑,第45页。
[45]王剑、张世芳:《武定府史话》,方志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
[46]〔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八六《江西·江西按察使周公轸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史部第104册,第654页下。
[4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利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利津文史资料》第五辑,第46页。
[48]〔清〕莽鹄立、常岩立等纂修:雍正《山东盐法志》卷一一《奏疏》,第501页。
[49]古代盐滩多为个体经营,一场规模从几十公亩到几百公亩不等(一公亩等于一百平方米),很少有超过几千公亩的。旧式滩田一般二三公亩一池,大的不足十公亩。纪丽真在其《明清山东盐业研究》中提出山东境内盐滩大多以每副五圈四池为代表形制。大沟滩一个圈的面积约900平方米,一个小沟滩的形制在1400平方米左右。大沟滩所占面积约官亩4亩(72弓),小亩20亩(24弓),其沟宽17丈,周300丈,深5尺;其圈数自3—12不等,每圈宽凡9丈,长如之,深五六寸。小沟滩所占面积约官亩2亩,小亩14亩,其沟宽凡12丈,周凡180丈,深凡4尺;其圈数自3—12不等,每圈宽凡4丈,长如之,深约八九寸;其池数自12—16不等,每池宽3丈2尺,长如之,深五六寸。
[50]山东省盐务局编志办公室:《山东省盐业志》(征求意见稿),1990年,第833页。
[51]〔清〕莽鹄立、常岩立等纂修:雍正《山东盐法志》第一辑,第24册,第339页上。
[52]〔清〕韩文焜:《利津县新志》卷一〇,第345—346页。
[53]〔清〕崇福修,宋湘等纂:嘉庆《山东盐法志》卷八《场灶下·滩荡》,第22册,第637—647页。
[54]〔清〕崇福修,宋湘等纂: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二二《图识》,第25册,第110—111页。
[55]同上。
[56]〔清〕崇福修,宋湘等纂: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七《场灶上·场界》,第22册,第509—510页。
[57]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58]清人胡渭在其《禹贡锥指》中首创“五大徙说”,即周定王五年(前602年)、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金明昌五年(1194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后人研究黄河者多循此说。〔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禹贡锥指略例,第11页。
[59]蒋义奎、崔光:《沧海桑田黄河口》,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6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利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利津文史资料》第五辑,第41页。
[61]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河口管理局编:《东营市黄河志》,齐鲁书社,1995年,第235页。
[6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利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利津文史资料》第五辑,第41页。
[63]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河口管理局编:《东营市黄河志》,第235页。
[64]利津修防段编纂办公室,韩业深、张相农主编:《利津县黄河志》(内部刊行),1986年,第7页。
[6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利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利津文史资料》第五辑,第41页。
[66]利津修防段编纂办公室,韩业深、张相农主编:《利津县黄河志》(内部刊行),1986年,第85页。
[67]王廷彦修,盖尔佶纂:《利津县续志》卷一《舆地图第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24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510页。
[68]曾凡英主编:《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巴蜀书社,2011年,第277页。
[69]〔清〕成瓘、冷烜:道光《济南府志》卷二二,《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453—455页。
[70]〔清〕王先谦、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光绪十一》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下。
[71]庞家珍、姜明星:《黄河河口演变(Ⅱ)kl——(二)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流路变迁及海岸线变化及其他》,《海洋湖沼通报》2003年第4期,第1—13页。
[72]庞家珍、姜明星:《黄河河口演变(Ⅱ)kl——(二)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流路变迁及海岸线变化及其他》,《海洋湖沼通报》2003年第4期,第1—2页。
[73]山东省盐务局编志办公室:《山东省盐业志》(征求意见稿),第20页。
[74]〔清〕盛赞熙修,余朝棻等纂:光绪《利津县志·利津文征·奏稿》卷一,第434页。
[75]王廷彦修,盖尔佶纂:《利津县续志》卷一《舆地图第一》,第492页。
[7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利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利津文史资料》第五辑,第15页。
[77]王廷彦修,盖尔佶纂:《利津县续志》卷一《舆地图第一》,第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