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域性的含义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对“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专门用了一章进行阐述,从两个方面鲜明而精辟地概括出文学地域性的含义:“一是指某些文学体裁是从某个地区产生的,在它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带着这个地区的特点;二是不同地区的文学各具不同的风格特点。”[2]
其实文学的地域性实质上指的就是地域文学的问题。地域文学,是指作家以同一地域的生活题材为背景而进行的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流露出这一地域所特有的地域色彩的创作方式。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创作造成影响,表现的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地域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重要内容,而又反作用于文学艺术家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随着寻根文学热潮的兴起,从地域文化角度进行研究文学的地域性就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从而使地域文学研究成为当代中国文坛的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
地域文学的范围,主要按照各个省和各个市的地理区域界限来划分,当然也包括在各个区域内而出现的代表作家,因而对各个区域内的主要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对在各个区域内的作家所形成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进行研究,这种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往往被揉进了各个地域的精神、气息和气象,这都属于地域文学的范畴。譬如现当代文坛上的陕西文学、山西文学、广西文学、北京文学、山东文学、湖南文学、东北文学、香港文学、台湾文学、深圳文学(或特区文学)、珠三角文学等,都是以地理区域为考察研究对象的。除对文学家生活成长环境的空间分布研究,文学家所处的地域地理分布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地域色彩研究,文学家的家族谱系研究,地域性的文学流派研究之外,地域文学史的范畴领域也有不少的研究者在开始涉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省份都有他们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出版,如陕西的《陕西文学史稿》、北京的《北京文学史》、上海的《上海文学通史》、广西的《广西文学50年》、辽宁的《辽宁文学史》、山东的《山东文学通史》、云南的《云南地方文学史》、浙江的《浙江文学史》等,当代地域文学研究方兴未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显示出了盛世文学的辉煌成绩与良好趋势。梳理中国当代地域文学所取得的成果,挖掘中国当代地域文学所历经的磨难,探讨中国当代地域文学所具有的地位,考察中国当代地域文学所蕴含的民俗特点,已成为中国当代地域文学无可争议的重点和热点,关于几大地域板块如河洛、荆楚、齐鲁、三秦、三晋、中原、巴蜀、江南、岭南等的研究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这些都与地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并因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