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黄土情结
陕西地域黄土文学流派作家从“形貌到内心及作品,都不免易于给人留下‘土’的印象。如果用西洋人的眼光来看,也许很快会与‘秦俑’的印象重合起来:不仅‘土’得结实,而且‘土’得威势,极易唤起某种历史的兴趣或记忆”[1]。的确,历史上的黄土地就像巨大无比的摇篮,培育着这里的无数作家,使他们难以忘怀那经由遗传再造而永难逝去的故事。卑微而善良的父老乡亲,苦寒而施恩的黄土大地,故乡的沟沟岔岔、山山水水,乡人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都给生活在这里的土著文人留下极为深刻的难以忘却的记忆和印象。“即使这记忆中渗入了难以承受的苦痛,也仍然无法割舍、无法忘却。”[2]
陕西地域黄土文学之所以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流派,地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湖南师范大学田中阳教授认为:“三秦地域‘文化场’所孕育出的文学精神表现为一种‘为文学献身的悲壮精神’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同属北方齐鲁作家的文学精神是一种‘好汉’精神;南方吴越之地孕育出的文学精神则是‘求异求奇求精’;湘楚文学则表现为‘浪漫’。”[3]
在陕西这块厚重神奇的黄土高原上诞生的文学,恰似黄土地一般硬朗厚重,有着浑朴宏壮的质地,宛如秦岭山脉连绵不断,具有雄奇伟岸的史诗风格,又仿佛八百里秦川的坚实平坦,透出了生活本质的豁达敞亮。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在陕西广袤辽阔的土地上由北向南形成了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这三种地理态势,进而就演绎出了三种不同的文化样态: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北部的陕北黄土高原文化,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北方内蒙草原游牧文化的深刻影响,因而其文学特性就具有了游牧民族文化因子,体现出粗犷豪放、雄浑厚重的风格特性;地处渭河流域的关中文化,沐浴着周秦汉唐的雄风,秉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因而其文学特性就具有了关中儒道思想的因子,呈现出大气厚实、磅礴雄伟的文化特征。黄土文学流派的三位代表作家柳青、路遥、陈忠实就深受自己所生活的故乡地域文化影响,将陕西人浓烈的怀乡恋土情怀,深深地潜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形成了特征鲜明的文学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