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四、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写作《白鹿原》之前,我在农村已经生活了四十多年,我相信我对乡村生活的熟悉和储存的故事,起码不差柳青多少。我以为差别的是在对乡村社会生活的理解和开掘的深度上,还有艺术表现的能力。……柳青、王汶石这两位作家,是我的文学前辈,也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农村题材获得全国声誉且影响甚大的两位作家。这两位作家对渭河平原乡村生活的描写,不仅在创作上,甚至在纯粹欣赏的诗意享受上,许多年来都让我沉醉。这两位作家对我整个创作的影响,几乎是潜意识的。我的早期小说,有人说过像柳青的风格,也有人说沾着王汶石的些许韵味。我想这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当年听到时还颇为欣慰。但是到了1985年,当我比较自觉地回顾包括检讨以往写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必须摆脱柳青和王汶石。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下也不长草。这是我那段时间反省的结论。在之后酝酿构思《白》书的两年时间里,想要形成独立的自己的欲念已经稳固确立,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审视那一段历史。”[79]陈忠实又把这种影响从心理和精神上荡涤出去的自觉意识称之为“剥离”,剥离的实质就是更新思想,寻找属于自己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表达语言形式,他借用了海明威的一句话——“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便成了陈忠实借以阐释个人创作历程的形象概括。他说:“读到海明威的这句话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把作家创作这种颇多神秘色彩的劳动,让海明威一句话说透了。——海明威说的‘句子’,是作家对历史和现实事象的独特体验,既是独自发现的体验,又是可以沟通普遍心灵的共性体验,然而只有作家独自体验到了;他说的‘句子’,自然也包括艺术体验,以一种独特的最适宜表述那种生命体验的语言完成叙述。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其实说白了,就是海明威这句话所做的准确而又形象化的概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80]陈忠实认为,在文字里边蕴藏作家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理解,就是用一种独立的句子彰显个性,“那个句子只能‘属于自己’,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作家的独立的个性就彰显出来了,作品的独立风格就呈现在艺术殿堂里。”[81]作家之所以能写出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文学作品,靠的就是独立的体验、独立的发现、独特的叙述、独特的表达方式、独立的语言形式。他说:“遵循寻找——发现——探索的循环途径,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挖掘人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句子,才称得上属于自己的句子。”[82]

我们可以把现实主义理解成一种文学精神,也可以把现实主义当作是一种文学思潮和一种创作手法。对现实主义的坚守,是贯穿于柳青、路遥、陈忠实他们创作中的一条不变的线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坚守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且有所发展,陈忠实的《白鹿原》是现实主义的创作,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他对现实主义的认识有所突破和超越。路遥和陈忠实都继承和发展了柳青开创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然而陈忠实对柳青的超越更加明显。

陕西地域黄土文学流派的这三位作家,一直关注着时代生活和农民的生存境遇,并致力于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进行逼真记录和历史展示,对源自自己和这片土地上他人的生活的经历进行高度总结和提炼,最后进行哲理性、史诗性的表达,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现实主义,呈现给读者的都是耐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文本,同时也以各自的创作实绩证明了现实主义这一独特的创作手法在不断的流变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夯实了现实主义在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

柳青、路遥、陈忠实这三位黄土文学流派的作家,用他们手中的一支真诚又带有青春活力之笔“描绘出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不平凡的世界。他们的文学作品逐渐成为经典,得到了读者和研究界的广泛认同。这些经典的传世之作见证了一个黄土文化的时代,更记录了一段黄土文化的血泪史,并推动了黄土文学的发展,或许这依然是黄土高端文学的一个高潮”。[83]这三位陕西地域黄土文学流派具有师徒传承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历程充分说明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对现实生活和生活中“人”的独到发现和独到表述,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和传承下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

【注释】

[1]柳青:《在陕西省出版局召开的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延河》1979年6月号,第64页。

[2]金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3]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载《延河》,1963年第8期,第60页。

[4]阎纲:《〈创业史〉与小说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5]钱理群等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30页。

[6]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7]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8]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延河》1963年,第8期,第60页。

[9]中间人物论:先进的、落后的人民群众的数量在现实生活中始终占少数,中间的人民群众在任何时代都是占据大多数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是要反映占大多数的中间人物。关于“中间人物”的最早论述是邵荃麟在1960年12月《文艺报》编辑部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梁三老汉比梁生宝写得好”的观点。在1962年8月的“大连会议”上邵荃麟对他自己的观点再一次进行了系统的阐发。但邵荃麟在1960年的发言进行整理后,以《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的标题,在1964年8、9期合刊的《文艺报》刊发,那时候的邵荃麟已经成为文艺界批判的对象。后来洪子诚在他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就有人发表文章指责严家炎“跟随邵荃麟贩卖中间人物论”,严家炎立马纠正说自己并没有“追随”邵荃麟,“邵荃麟有这样的看法比我要晚许多”。参见洪子诚《“严”上还要加“严”》,载钱理群主编《寻找北大》,长安出版社,2008年。

[10]邵荃麟:《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文艺报》,1964年8、9期合刊。

[11]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12]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3]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14]严家炎:《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文艺报》,1964年,第8、9期合刊。

[15]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页。

[16]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3页。

[17]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18]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19]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20]路遥:《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2页。

[2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2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23]〔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文艺理论译丛》第二辑,第128页。

[2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25]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26]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27]柳青:《谈典型》,《延河》第7期。这是首次整理发表的柳青读书札记遗稿。转自徐放鸣:《1983年文艺理论研究·关于现实主义创作诸问题的讨论》。

[28]路遥:《路遥全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29]路遥:《路遥全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30]路遥:《路遥文集《,《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31]路遥:《路遥文集》,《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3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3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34]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文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25页。

[35]梁颖:《“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现实主义与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文学创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月,第40卷第1期。

[36]白烨:《史志意蕴·史诗风格》,《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

[37]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3页。

[38]陈忠实、张英:《白鹿原上看风景——关于当前长篇小说创作和〈白鹿原〉》,《作家》,1997年3期。

[39]冯牧评论。

[40]雷达评论。

[41]朱寨评论。

[42]蔡葵评论。

[43]屠岸评论。

[44]吴泰昌评论。

[45]李星整理:《一部可以称之为史诗的大作品——北京〈白鹿原〉讨论会纪要》(孙豹隐),《小说评论》,1993年第5期。

[46]雷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47]陈忠实:《陈忠实创作申诉》,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48]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49]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文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17页。

[50]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文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17页。

[51]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52]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53]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页。

[54]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55]陈忠实、张英:《白鹿原上看风景——关于当前长篇小说创作和〈白鹿原〉》,《作家》,1997年3期。

[56]费秉勋:《谈白嘉轩》,《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

[57]雷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58]雷达:《废墟上的精魂》,《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59]雷达:《废墟上的精魂》,《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第33页。

[60]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61]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62]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文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00页。

[63]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关于〈白鹿原〉与李星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页。

[64]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65]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66]雷达:《废墟上的精魂》,《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67]注:白鹿精魂是一种“人”“神”一体的精魂,是人对未来理想生活渴望的幸福使者。

[68]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69]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70]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页。

[71]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关于〈白鹿原〉与李星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页。

[72]李星整理:《一部可以称之为史诗的大作品——北京〈白鹿原〉讨论会纪要》,《小说评论》1993年,第5期。

[73]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页。

[74]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75]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76]韩承红:《关中方言与文学语言的张力——〈白鹿原〉的语言解读》,《名作欣赏》,2010年第6期,第50页。

[77]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78]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白鹿原》,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79]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

[80]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

[81]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

[82]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

[83]单三娅:《中国文学三十年——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