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土难离 重返故乡

四、热土难离 重返故乡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柳青接中央组织部的通知,从绥德随军出发,到东北工作;1946年3月被派往大连,以主编职务去管理刚刚接收过来的大众书店,并着手长篇小说《种谷记》第二稿的写作。按照惯例,他会坚持在东北定居和工作下去。但由于柳青出生在陕北、成长在陕北,又长期工作在陕北,与陕北家乡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真可谓“热土难离”。1946年8月,他毅然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回到自己熟悉的陕北,参加战争,深入体验战争生活。当时战争进行得相当激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胶东半岛形势突变,断了交通。柳青不得不在11月改道辽南军区,准备趁解放军秋季攻势,随军去热河,未果,只好再回大连。后辗转绕道,越过沙漠,经过草原,穿过层层封锁线,几经折腾,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才于1948年8月回到延安,可见其返乡之坚定。当他不顾险阻、跋涉万里赶回陕北时,参加陕北自卫战争的想法已成泡影,战争已经结束,战线开始南移,他只好重回米脂,深入了解沙家店粮站的有关工作和生活,收集人民支援战争的有关资料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因为米脂是著名的沙家店战役所在地。这次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军民团结、一致抗敌,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胡宗南带领的三十六师,为整个西北战场扭转了战争局势。刚到沙家店一带做调查时,柳青就被这一重大题材深深地吸引,他将自己调查了解的情况整理加工,开始酝酿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这部作品于1951年写成,同年9月出版。这部小说,虽然取材于他并未亲自参加的解放战争初期的延安保卫战,构成情节基础的沙家店粮站的事迹也是事后采访来的,但是这部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力量的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他们的个性以及生活细节,都是作家把自己当乡文书时所熟悉的人和事作为原型的,调动了那个阶段的生活积累。这是出现在《铜墙铁壁》中的人物真实可信的重要原因。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刻意塑造了民兵队长、共产党员石得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他在对敌斗争中的机智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作品通过对人民群众千方百计保存粮食、支援战争的描写,歌颂了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战争思想,表达了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一重大而鲜明的主题。作品的末尾,作者用淳朴自然的语言,满怀深情地描写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的光辉形象,表现了领袖和群众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人民对领袖的信任和爱戴,这是在长篇小说中塑造无产阶级领袖形象的最早尝试。《铜墙铁壁》基本脱尽了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在概括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比《种谷记》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由于作者对这次战役缺乏亲身体验,致使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和战争场面还不够细致,有些场面停留于概括叙述。

《种谷记》和《铜墙铁壁》这两部长篇小说,是柳青在延安整风之后走上全新的创作道路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它们相继出版,为作家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和声誉。这充分说明,柳青是“从延安出发”,走着一条从革命到文学,先革命后文学的路子。几十年的生活道路,是走着“从革命到文学”即就是先革命后文学的路子。他说:“我们要以文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性原则和美学原理,把自己自始至终巩固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轨道上。要有这股坚持的劲头,除了革命自信心,还得有股决心,准备着自己一辈子终于不能得到成功,而仅仅给其他的同志和后来的同志提供失败的经验和教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