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坚守
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创作的继承者——路遥,他一直固执地坚守着现实主义阵地,未曾有丝毫动摇。他立场坚定地明确表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柳青一生辛劳所创造的财富,对于今天和以后的人们都是极其宝贵的。作为晚辈,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他的馈赠”[20]。路遥确实从柳青那里继承了不少的东西,能够吃大苦、耐大劳。但是,他又有所取舍和扬弃,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现代性视角,那就是对现代农民人格的呼唤和重塑。正是对前辈作家柳青开创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学习和继承,才成就了路遥的不朽。路遥用手中的一支饱蘸着青春气息的笔叙写了陕北黄土高原那个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的悲喜生活,从而引起了众多读者特别是来自偏远农村读者的广泛共鸣,最终《平凡的世界》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种文学思潮、文艺思潮、文学流派、艺术流派涌向文坛,并在中国大地盛行之际,文艺界就有人提出了“现实主义过时论,贬低甚至排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时”,路遥却很有个性地选择了自己善于驾驭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创作出了一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杰作。因为他始终都相信不管文坛上西方文艺思潮有多么的火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照样有广阔的革新前景,不会失去它应有的魅力,一定可以写出佳作,其实这是路遥对自身条件的把握而做出的一种明智选择,同时也说明他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执着与坚守。
从《平凡的世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路遥受他的文学“教父”柳青的影响很深,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他又第七次阅读了《创业史》,并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对《创业史》的继承和发展。这部鸿篇巨制从1986年问世以来(1986年出版第一部,1988年出版第二部,1989年出版第三部),受到普遍的好评,获得长时间的轰动效应,这是中国文坛实属罕见的一种现象,第三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中处于第一名的位置,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部现实主义的精品力作。
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多样化的文学艺术思潮的涌入和宽松的文化环境,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场所,现实主义理论也形成了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路遥在“冥顽”“不识时务”地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要有勇气用新的手法来表现”,执意要“在前面大师们的伟大实践和我自己已有的微不足道的经验的基础上,力图有现代意义的表现”[21]。由此可以看出,路遥对前辈作家所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明确的突破意识,并非一味照搬。他始终坚信“任何手法都可能写出杰出的篇章”[22],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描写着城乡交叉地带的风土人情,表现着他们的人文情怀,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
路遥的小说严格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生活开掘得深刻而有力度,并对现实主义情有独钟。他的小说不仅体现了现实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灵魂:真实。而且在真实的基础上以同步“复现”当代人当代事为其美学手段和目标。路遥的创作实践说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可以使文学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并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得以继续拓宽和不断发展,现实主义在中国是读者最乐于接受和易于接受的表现手法。总体上讲,地域文化的熏陶、苏俄文学中民族情感的影响、对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作品中人物命运感的体悟、柳青作品泥土气息蕴藉,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路遥宏大深沉的艺术品格和孤傲不羁的才情个性,构成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