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实主义的超越

四、对现实主义的超越

1.现实主义的内涵

现实主义注重“真实”和“写实”这样一个历史的概念,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有其深广的内涵,它要求作家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力图给我们展示一个未曾美化过的世界,再现生活的真实,强调文学要尊重现实。但并不意味着作品中不需要虚构的内容,而是要在虚构的想象和抽象中提炼出逼真的效果,以显示艺术技巧的炉火纯青,现实主义追求镜子般的真实,他们的社会道德和道德激情往往是通过对生活具体的、历史的真实描绘而自然流露出来的,也并非是对生活的直陈,而是借助于高水平的虚构技巧创造出一种合乎生活逻辑的逼真效果。

2.对现实主义的突破与超越

陈忠实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创作生涯中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换和突破。第一次转换,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从“革命现实主义”向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的转换。“对我来说,在写作长篇小说之前,从新时期开始,也经历了几个创作阶段。开始主要创作的还是纯粹的符合八十年代初期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作品,像一九八四年、一九八五年以前的那些中篇小说就是如此。这些作品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他们几乎和现实生活同步发展,生活的变化在我思想上所引起的一些波澜,就把它们凝结成作品了。所以这些作品中直接的生活矛盾冲突比较多,当然这里头也有人物,但大多反映的是当时生活变革的一些现实矛盾。”[64]革命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行文学创作,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时候所采用的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描写现实的生活,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描写,达到认识现实生活的目的,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陈忠实这一时期的创作就是根据当时所谓的文学就是描写现实社会中的先进人物,表现“时代精神”,体现“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特征而进行的,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及典型都是当时的“英雄人物”,他有意识赋予英雄以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情感,作品中对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在创作之初的观念中就已确立好的,这是作家受传统旧观念的惯性使然,无需更改。

第二次转换,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陈忠实从传统的现实主义转向了“开放的现实主义”。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陈忠实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吸纳了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和诸多现代小说的创作方法和技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这时接受了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学说,并开始用这种视角来分析人物”[65]。这些在《白鹿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