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

二、塑造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

柳青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刻画典型人物形象上,并将具有“新人”特征的人物置于文学结构的核心地位。“这显示了柳青创作的一个鲜明特色:他特别善于发现刚刚冒出生活地平线的东西,善于抓住那些暂时还不是大量存在,却有着深厚生活基础和广阔前途的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而在自己的创作中着力予以描写与歌颂。这种创作特色对于五四以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显然是一个发展。”[5]《创业史》在艺术形式上受到争议和赞扬的方面多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梁氏父子是主要人物,当然也是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典型形象,特别在对理想人物的建构上,着力塑造了新型农民、共产党员、合作化带头人梁生宝的理想形象,这对于表现这个伟大的历史性主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任何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必然会造就顺应历史潮流而进的领袖人物,他们是时代先进思想的代表。文艺作品只有充分地描写他们、展现他们,才能充分地表现历史,这是作家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革命运动中,产生过无数站在时代前列的英雄人物,他们是人民的代表,是民族历史的谱写者,也是社会前进的推动者。

梁生宝是作者经过高度的艺术加工、概括,创造出来的一个备受称赞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他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道路才是农民创业致富的唯一正确道路,因而他就矢志不渝地坚持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这个四岁跟随母亲逃荒,从渭北来到蛤蟆滩的穷小子,作为一个诚实勤朴的农民,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憨厚、踏实肯干的优秀品质,并没有被父辈们的狭隘眼界所束缚。如果除去他身上被意识形态想象贴上太多的光彩,在大多数情形下,这个人物还是被写得很丰满、很生动,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既淳厚质朴,血气方刚,又老练豁达,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会指手划脚、夸夸其谈、不务实际。他公而忘私,为集体忘我劳动和工作,具有一定领导才能和理解政策的非凡能力,识大体、顾大局又有涵养。为了给互助组购买优良稻种,他不辞劳苦,从家里带着蒸馍直奔郭店,为了减轻组员的经济负担,他省吃俭用,不住旅店,而在票房地上睡觉。分稻种时,先照顾别人,最后自己反倒不够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克己奉公、大公无私的人。进山割竹子的时候,拴拴不小心受了伤,为了不影响互助组的团结,他把自己劳动所得的报酬让给拴拴,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具有坚强的领导指挥能力和克服困难的魄力。为了集体的事业,他废寝忘食,丢家舍业,引起了家庭不和,与养父闹翻。为了集中全部精力把互助组的事办好,他对女性的温存淡漠,竟然没有挤出一点点时间去跟热恋中的改霞好好谈一次话,甚至生硬地决定把恋爱问题推迟到秋后再谈,导致了爱情的破裂。他对继父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和父子之情,他感激老人对自己的抚养。虽然继父反对他入党,反对他搞互助组,但他能够理解老人的心情,相信老人最终会转变。他与有万之间,有着青年朋友那种无话不谈的真挚友情。他恰当处理了自己和养父的关系,处理了自己和王瞎子、白占魁、郭振山的关系……尽管这个人物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期望和希望,有一定的拔高之嫌,但基本上是个令人信服,经过艰苦生活考验和锻炼的成功的青年共产党员形象。他为集体的事业呕心沥血,奋不顾身,简直是蛤蟆滩上有万、欢喜一帮青年人的精神楷模和领袖,就连高增福、任老四等人也都敬重他、尊服他、信任他。

作者在《创业史》中,着力刻画了主人公梁生宝的性格核心:对中国共产党无限忠诚,具有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同时又描写了他勤劳善良、忠厚淳朴和公正务实的性格。“庄稼人都是务实的人嘛!不保险可不干。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庄稼人的口头话。庄稼人眼见过小家小户小光景,没见过社会主义嘛!就拿俺爹说吧!俺父子在一口锅里舀饭吃,我做梦,梦互助组;俺妈说,俺爹做梦,梦他当富裕中农哩!”[6]梁生宝尊重养父的发家思想:“富裕中农的光景,在他眼里再美没有哩嘛。社会主义他没见过,咱不能强迫他相信。咱只能做出样子给他看。可是俺的樊乡长说俺的爹扯后腿,对不起共产党,是忘恩负义,是没良心,根本不像个贫雇农样子。俺爹为啥不像贫雇农样子?土地证往墙上一钉,就跪下给毛主席像磕头,这是没良心吗?……他太把俺爹不当人了!俺爹是好农民。”[7]作者在这一人物身上注入了许多美好品德,是按照当时对先进人物的标准对照、衡量,进而来刻画塑造的。作者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8]事实上,作品中能否写“英雄人物的缺点”问题在当时的理论界就开展讨论过,一致认为不能写。在这种理论的规范下,如果写英雄人物一定是高大全的形象,没有缺陷,被拔得太高,只符合政治概念的标准而成为完美的人物形象。柳青在作品中着重书写了梁生宝这个代表新中国农民的政治、阶级意识的觉醒,采取了“十七年文学”中所流行的理想化、英雄化、神话化等过滤和提纯方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省略了对人物身上复杂多变的人性内涵的描述,也忽略了对人物的自然属性的观照和书写,使主人公梁生宝这一形象在“公”与“私”的考验面前,缺乏心灵的自我搏斗;在“情”与“欲”的诱惑面前,缺乏潜意识灵魂的波动和挣扎。虽然作品受到了诸多时代的局限,但是因为柳青在文学方面出色的表现才能,使人物形象通过许许多多传神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心理活动支撑,而免于俗套,并不显得毫无生气,当我们再次解读、审视梁生宝形象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客观公正地认为,梁生宝这一艺术形象和“十七年文学”中的大多数正面英雄人物一样,是作家思想理念的荷载物,是缺乏栩栩如生的扁平人物,他一心只为革命、国家、人民而活,甘愿为自己心中的宏大愿望而献身,丝毫不以自己的一己得失、沉浮为意,人物形象有明显拔高的痕迹。因此可以这样来评价梁生宝,他只是一个作家为政治理念服务的符号,是作家先进世界观的结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