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更高真实的要求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或创作原则,是作家按照现实生活本来的样子塑造艺术形象,忠实地再现社会人生,展示生活的本来面目,启迪人们观察生活、改造现实。历史上的东西,当它为现实所需要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精神遗产被人们所接受,而是作为一种现实实践的原则被人们所运用,使其发扬光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是这样。
1.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柳青认为“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他说:“真实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人物形象使人感到不真实,这哪里还谈得上理想呢?这是空想的人物了。但是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流派对真实有不同理解。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原则是艺术高于生活,它排斥过程的客观描写和细节的堆砌,因为这种真实妨碍矛盾冲突的顺利展开。现实主义所要求的真实我的理解是:(一)情节的发展不违反客观规律,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但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不必描写一些与矛盾冲突无关的过程表现它;(二)人物的行动,行动的场合,场合引起人物的感觉、思维、语言和情绪的表现,是读者很容易相信的,处处符合人物的社会生活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三)情节和细节是通过这个或那个人物行动、语言、感觉、思维和情绪的角度来描写,而不是作者直接对一个人物或众多人物进行对面的和平列的客观叙述。这三样真实,一样比一样更难做到。要是都做到了,就达到了逼真的程度。崇高的理想一旦与逼真的描写相结合,就会产生强大的艺术威力,可以震撼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柳青所说的现实主义关于真实性的三点理解,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对于真实性所提出的要求,一是要求反映客观规律的真实;二是要求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真实;三是要求艺术表现给予读者感受的真实。这些要求,正是现实主义所主张、所擅长的一些基本原则。
所谓现实主义的更高真实,就是指它既有对于作品思想内容深刻程度的要求,也有对于作品艺术形式的完美程度的要求,是这两个方面在更高意义上的结合。
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段话中,并不企图对现实主义做出一个全面精确的定义,而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有细节的真实,而且应当要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真实,典型人物应当产生于典型环境之中,因为任何典型性格都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离开了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将成为无本之木,也就很难成为典型人物。可以说,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恩格斯对现实主义典型学说的迄今为止的最辉煌的发展。
(1)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文学的典型形象主要指叙事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往往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性格内容和丰富复杂的性格表现,但这一切都不应当是简单的并列或机械的拼凑,而应成为有机整体中的丰富蕴含,使读者透过复杂性格的丰富表现感受到多样性中的一致,把握到人物形象的主导性格特征。叙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在作品中塑造典型形象,一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成就,社会作用、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到底表现如何,就取决于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典型形象有别于作品中的一般形象而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首先,它是普遍性与个性的统一,通过鲜明独特的性格和人物的整个生命活动,体现出社会生活中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内容;其次,它是丰富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不仅包含了横向上的多面性和纵向上的变化性,而且这种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又是具体而独特的,带有鲜明突出的特征;第三,它是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典型形象的塑造体现着作家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艺术发现,也反映着作家开掘社会生活和人生意蕴的深度。可见,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作家的审美意识所创造的一种交融着普遍的社会人生意蕴、丰富的文化心理意蕴和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的多层次的形象结构。
柳青对典型人物的理解是:“人物的社会意识的阶级特征、社会生活的职业特征和个性特征,互相渗透和互相交融,形成了某个人的性格,就是典型性格,三种特征不是混合起来的,而是活生生地结合起来的,成为一个活的人,就是典型。没有阶级特征不能成为典型,没有职业特征也不能成为典型,没有个性特征也不能成为典型。三种特征高度结合,就具有充分的典型性。三种特征有一种不充分,就是典型性不够。三种特征缺少一种就不是典型了。这样就把社会力量的代表性人物和一般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都与艺术的典型性格区别开来了。只涉及一个人的阶级立场和观点,这是政治思想上的代表性人物;只涉及一个人专业的技能和习惯,这是社会职业上的代表性人物;两者都涉及,也只是社会政治力量的代表性人物。只有涉及一个人的政治思想、立场和观点,又涉及社会职业的技能和习惯,同时涉及他的性情——行动的特点、说话的特点、思考的特点和外貌的特点,这才是艺术的典型形象。前二者就是人们所说的共性,后者就是人们所说的个性。文学作品如果只写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而缺乏共性特征,甚至于没有共性特征,不能任意把它说成典型。”[21]
(2)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所生活以及性格形成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既不是普通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环境,也不是离开这种真实环境的所谓理想环境,它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社会氛围和人物生活的特定具体环境,是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在文学作品中,性格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离开特定环境而生存的人,也就是说特定性格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典型环境总是由特定的人物、景物、事件组成的具体环境。因而作者在创作中,必须处理好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这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典型人物的一把钥匙。一方面,典型环境应环绕典型人物的活动,成为其生活和行动的重要条件,并能从中揭示典型性格的成因和实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应是在同典型性格的相互作用下变化发展的环境,作家既要写出环境对人物的积极影响,又要写出人物能动地促进环境的变化发展;同时,典型环境应当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基本内容,在逻辑上具有内在合理性,成为历史、时代和具体个别情境有机体验的立体环境。可见,典型环境是一种以典型人物为中心而形成的既特殊具体、又体现着历史趋势和时代面貌的个别环境。
典型环境影响和决定着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典型人物是典型的社会关系和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在某个人身上独特的综合和反映。柳青认为,典型环境,就是典型冲突。实际生活中具体环境里的矛盾冲突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矛盾冲突并不是都能对那个时代社会面貌的充分反映。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原模原样地照搬过来直接使用,而是要根据自己创作的实际情况,按照需要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通过自己的观察,加以分析,最终提炼概括为艺术的典型冲突。一般地说,普遍性和具体性、特殊性和规律性高度统一的社会冲突,就是典型冲突。柳青所说的“按照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广阔历史背景创造的环境就是作品的典型环境”[22],和他把典型环境解释为典型的冲突,其实质是一样的。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再现。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是从整个社会中汲取出来的成功典型,他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