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地域文化基本概念和特征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能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传统习惯、生活方式、语言表达等诸多因素经过漫长历史的渗透融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认为:“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模式,它对人的生活惯性和精神意识的塑造性极大,甚至令人无可逃脱。”[6]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文学艺术家都是他们生活的那个特定地域、特定环境文化的产物。

1.地域文化的地域性

一个地域与另一个地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但都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区域内形成、发展和传承,使各个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且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这也使得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如巴蜀文化的发祥承载地在四川;三秦文化的发祥承载地在陕西;齐鲁文化的发祥承载地在山东;荆楚文化的发祥承载地在湖北;岭南文化的发祥承载地在广东;关东文化的发祥承载地在东北地区;湖湘文化的发祥承载地在湖南……

2.地域文化的长期性和独特性

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使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上下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因而各个地域的文化形态也是在漫长的演化中打上了特定地域的印记,最终形成了自己别样的风景和独特的风格。哪个地区的历史愈古老、愈悠久,哪个地区遗存下来的名胜古迹就越多越有价值,它的地域文化就更加明显、更加发达,就更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如陕西的黄土地上有十三个王朝建都在此,因而陕西的地域文化非常厚重与深沉。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秦”、“巴”、“蜀”、“荆”、“楚”、“吴”、“越”的名称大都因其地域而命名,如今这些古代的诸侯国在历史的长河里早已无处可觅,可是它们作为各自的一种文化形态却被流传了下来,至今还影响着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大多数人的生活习俗以及风土人情。

3.地域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包容性

每一事物的生存都或多或少与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不可能孤立存在、不与其他事物发生交集。因而各个地域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每一区域的特定文化,当然也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多个文化区域交汇地带所形成的文学样态,就必然会具备多个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学样态,也会具有多个文化地域风俗民情。如陕西汉中地区这个特殊的地域,一方面具有了明显的氐羌文化和荆楚文化的鲜明风格,另一方面也具有了鲜明的关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文化属性,形成了汉中文化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4.地域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版图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同地域的社会的结构和发展也截然不同,这就使得各个地域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风土资源、民风习俗、精神面貌等各不相同,因此也就孕育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

5.地域文化划分标准的多重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使得各个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风土资源、民俗风物、政治经济情况各不相同,因而也就孕育了不同特质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的划分具有多重性的标准:一是按照地理相对方位标准来划分,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江南文化、关中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关东文化等地域文化;二是按照地理环境标准来划分,有长江三角洲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岛文化、大陆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绿洲文化等;三是按照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标准来划分,有云贵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荆楚文化等。

6.地域文化域界的模糊性地域文化的域界在具体划分时总体上是明确的,但在许多情况下大多又是模糊的,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不受固定的范围和界限的束缚去驰骋遨游。所以在对地域文化的域界问题研究中,不能要求研究者像研究地理学那样,追求精确无误,这样的话反而会与实际越来越远,更不利于对地域文化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