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自2004年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文西教授创立“黄土画派研究院”以来,我深受启发教育。因为文学与艺术密不可分,又是同步发展,这就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文学教学做了进一步的反思。既然黄土画派诞生了,文学上自然而然地就应当有相对应的“黄土文学流派”的诞生。于是我在2005年的时候,做了多方面的准备,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分别以《黄土文学与黄土画派的交叉研究》和《黄土画派与陕西文学研究》为题,申报了陕西省教育厅的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得以批准,目前均已结项。这次出书,是完成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陕西地域黄土文学论》,试图从陕西黄土高原这块独特的地域,来对当代地域文学领域目前还未有专家、学者所涉及的“黄土文学”流派的地域性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陕西地域文学诞生于19万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这里有山清水秀的陕南风光,又有辽阔旷远的黄土高原,还有平坦肥沃的关中平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姜炎文化、周秦文化、汉唐文化和延安文化,这些无疑是陕西地域文学(即黄土文学)诞生的文化土壤和渊源。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于八九十年代,由柳青开创,路遥、陈忠实等继承并不断发展、突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写黄土地上农村的社会历史文化、时代变迁,追求史诗品格的黄土作家群,他们是陕军的一部分,是陕西文学的中坚力量和文学主流,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精神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并具有重要地位。“黄土文学”这个流派,虽然形成时间漫长,队伍不是很大,但他们是正在进行中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典型现实形态的文学流派。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有专家、学者将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文学”作为一个流派来研究和探讨。只是在他们的代表作发表之初,出现过不少的评论研究,但这些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内容零敲碎打,各自独立,大部分论者甚至把这三位具有师承关系、文学风格相似的作家纳入“陕军”“西部文学”笼统而论。黄土文学流派的三位代表作家柳青、路遥、陈忠实深受家乡地域文化的影响,陕西人浓烈的恋土怀乡心态深深地潜藏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形成了特征明显的艺术创作风格。柳青的风格浑厚而恢宏、细密遒劲、深沉热烈;路遥的风格粗犷狂放,浪漫抒情,野性原始,质朴淳厚;陈忠实的风格古朴苍凉,淳厚豪壮,凝重蕴藉,刚毅沉稳。他们的文学创作、艺术风格受到地域文化的巨大影响。本课题试图在地域文化背景下从流派学的角度将以柳青、路遥、陈忠实为代表“黄土文学”流派在创作题材、艺术风格、审美追求、表现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来填补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空白。

我们在解读柳青、路遥、陈忠实的文学创作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叙事时,笔触一落到自己的故土,常常会妙笔生花,神采四溢,情意盎然。故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沟沟峁峁、飞禽走兽,不仅成为文学创作整体艺术建构不可分割的有机内容,而且也是最能够体现他们审美个性的部分。家乡的地域生态环境,已经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成为他们文学艺术生命结构的有机构成。他们不是在进行描绘与叙述,而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生命情感的融合交媾。

陕西地域黄土文学不同于岭南文学的娟秀清丽,有别于白洋淀文学的质朴隽永,与相邻的山药蛋派文学的幽默明快也迥然不同,她恰似厚重的黄土地,有浑朴恢宏的质地,宛如逶迤连绵的秦岭山脉,具备史诗般的独立风格,又仿佛宽坦坚实的八百里秦川,透出宽大敞亮的生活本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大格局中,以柳青、路遥、陈忠实等为代表,以黄土文化为背景,视文学为生命并不断创造“史诗”的作家群,不仅是陕西“文学大省”的主要支柱、主体力量,而且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典型的文学流派,它是20世纪中国大文学的缩影和折射,浓缩了中国文学的许多方面,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学与人类生息休戚与共的关系;二是以农耕文明为特征的重农文学意识;三是抒写农村、关注农民的原始心理定势;四是主流意识是20世纪黄土文学的灵魂,它与共和国初年文学的激情澎湃,大气昂扬,高歌猛进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遵守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是黄土文学永恒的艺术追求。总结他们的创作特点、经验得失,探究他们的创作道路、文学渊源,弘扬他们的艺术追求、创作精神等,对于陕西文学的持续发展、不断创造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黄土文学的主题特征是农村题材、史诗追求、现实主义,从作家梯队上形成了“两代支撑”的组合,从风格样态上形成了“各显性情”的文质。人文关怀是一种对人的命运、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人类痛苦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之心,概言之,就是对人的存在和生命的终极思考。黄土文学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柳青的使命意识,路遥的苦难意识和陈忠实为民族写史立志的高迈气概。黄土文学的价值体系在政治层面上,体现了阶级文学与时代文学的价值观。在道德层面上,体现了扬善抑恶与追求人性完美的价值观。在功能层面上,体现了忧患意识与使命意识的价值观。在审美层面上,体现了求真务实与史诗意识的价值观。

黄土文学在总体上突破、超越了前辈柳青时代主流文学意识的狭窄视域和视文学为政治工具的单一理念,创作观念从单向向多向发展。文学的政治意识弱化,文化意识增强,尤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依恋和追寻力度在逐步加大,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结构,意识结构形式的探求力度增强,严谨的现实主义写实与现代主义写意的结合渗透,增强了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创作剥离了过多过重的政治和社会因素,进入到人性、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人类意识的大境界,对人的生存形态、生命意识、情感世界的揭示更深刻、更具穿透力,从一味地塑造英雄人物、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生命过程,从玄虚的理想关怀回到柴、米、油、盐的存在关怀。

《陕西地域黄土文学论》一书,经过13年的精心准备,今天终于能够和读者见面了,我感到非常欣慰。欣慰之余,我得感谢我的老师陕西师范大学张积玉先生在申报课题、论文写作及发表等方面给我的诸多指导;感谢西北大学刘炜评教授为该书撰写了序言,同时我还要感谢我课题组的成员高雪雁副教授(陕西职业教育学院)以及西安美术学院的史娟茹副教授、戴荣讲师、梁瑾讲师对这本书所付出的心血和帮助,在教学之余,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帮我查阅、整理资料,多次校对文稿,使之能够得以出版。在这里,感谢所有为我的课题付出过的老师、朋友,感谢他们的真诚相助!

这本书的撰写,参考借鉴了众多前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如金克木的《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梅新林的《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樊星的《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李继凯的《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与畅广元合作),冯肖华的《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和《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赵德利的《文艺民俗美学》《回归民间:20世纪中国小说的民间文化阐释》、《情源黄土地: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阐释》和《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马宽厚的《陕西文学史稿》,冯肖华主编、多位教师参编的《陕西地域文学论稿》,等等,他们的著作及论述亦给予我极大的启示和帮助,在此,我难以一一列出,但感念之情,将铭记在心。

尽管我做了极大的努力,但由于水平有限,论述难免有不到之处,恳请同仁及读者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武凤珍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