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路遥诗性气质的地域文化样态——信天游

三、塑造路遥诗性气质的地域文化样态——信天游

陕北地域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的艺术样态就是信天游,它传唱在广漠苍凉的黄土高原上,是世世代代陕北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表达了陕北人民对人生的真实感悟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泥土的芳香在陕北黄土地上洋溢着,黄河儿女的激情在陕北黄土地上流淌着,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风景,在陕北信天游的传唱中,彰显着永恒的魅力,成为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也是陕北这块黄土地上盛开的一朵旖丽而绮美的奇葩!陕北这块苍茫恢宏又深藏着凄怆悲壮、清峻刚毅又饱含着沉郁顿挫的黄土地,赋予了陕北人久远旷达而空灵的灵魂,寄托了陕北人敦厚质朴而豁达的情怀。如果你感受过黄土、黄沙塑造出陕北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体会过陕北苍茫、恢宏之中深藏着的悲壮与凄凉,感悟出沉郁、寂寞之中孕育着刚毅与稳健,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出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丰富而特异的内涵,深切体会到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也只能是在陕北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上,才有可能出现那种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民歌不可能具有的激越苍凉、恢宏悲壮、清峻刚毅的基调,才有可能出现那种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民歌不可能具有的充满原始野性、浪漫抒情、苍茫凄然、宏壮沉郁的大民歌——信天游,让人莫名地感动着,苍凉激越之情便会油然而生。陕北复杂的地理地形,一个村落便由几孔窑洞形成。人们整日在忙碌的劳动中,很难见到其他人的身影,忽然间远望被生活所迫离家赶脚的行人,虽不相识,也未曾谋面,然而那种期盼着与他人进行交流,渴望与他人搭讪以排解心中孤寂之情的本能,促使那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与互不相识的远行之人,进行了一个在沟底、一个在原上的远距离招手打招呼或互相大声喊叫的交流,使得对方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意与问候,以这样的方式排遣了各自长时间劳作或远行的孤独与苦闷,为了让对方能够清楚地听到自己所说的话,他们各自把声音提得很高很高,说话的声音拖得很长很长,相互间的问候声音才能真真切切地听到,这种由双方高声呼喊对答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高低、长短不一的节奏,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其实这就是后来的信天游,隔绝沉默许久的人们也只有通过信天游那嘹亮的歌声,才能使生命情感在相互的问候声中被酣畅淋漓地释放。一曲高歌,粗犷奔放,响彻云霄,遍扫万千沟壑,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唱出了陕北人情怀;一声入耳,悠扬高亢,荡气回肠,余音袅袅,三日绕梁,脍炙人口,芬芳永久,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峁,不被岁月封尘,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成为陕北又一道淡妆彩素、浓墨相宜的风景。信天游是陕北黄土高原特定地域长期积淀的结晶,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彰显,是陕北人日常生活劳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感慰藉,高亢的信天游展示了陕北人民非凡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也许正是因为陕北黄土高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文化环境和人文生态文化环境,决定了陕北的生存方式选择,成为路遥人生中获得宝贵精神财富的土壤,为路遥成功地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并取得丰硕的艺术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北这片土地,在过去就是贫瘠与荒芜的代名词,贫穷和苦难这一对孪生兄弟,是陕北人必须接受的人生第一课,也成为陕北人绕不过的人生之路。常年气候干燥缺水少雨,贫瘠的土地、匮乏的物质生活更激起了陕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和不屈的抗争精神,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精彩,竭力探寻着释放苦难压抑的途径——信天游。它作为陕北民歌的方式之一,地域风格十分明显,音乐个性非常突出,不论是对生命情感的表达,还是精神情感内涵的宣泄,都体现着陕北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的特质,表现了陕北黄土高原独特的生态文化艺术的建构,使其孤独的精神心理得以抚慰。在陕北民歌中最具生命情感的审美力量的就是表现爱情的信天游,这在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路遥短暂的一生,深受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熏陶,信天游的特色无不浸透在他生命情感的建构里,信天游的色彩无不体现在他文学艺术的风格追求中,使他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力和艺术个性的风格建构都充溢着陕北民歌的艺术张力,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信天游和陕北民歌艺术的制约和限制。“我们不能不看到陕北古老民歌信天游在形成的路遥心理气质中的作用。信天游是路遥所受的最早的艺术教育,它不仅启发他感受着陕北高原的自然美,而且让他看到了高原男女丰富的内心世界。它唤起了他对陕北生活和生活在陕北土地上的粗朴厚实的农民的同情和爱。……他的心头经常响着信天游的旋律,这浑厚粗朴而又开阔的音乐诗歌艺术,已经溶化在他的小说艺术,沉淀为稳定的艺术心理素质。”[27]路遥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先后有四十多处极巧妙地采用信天游及陕北民歌艺术的方式,借以叙事说理、抒情议论、塑造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