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学远征
1982年,路遥脱离开《延河》的编辑工作,开始从事专业创作,他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40岁之前写一部一生中规模最大的书:“在我的想象中,未来的这部书如果不是此生我最满意的作品,也起码应当是规模最大的作品。”[31]这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或生命。
从1982年到1983年间,路遥一直平静而紧张地做着《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工作。为了彻底告别《人生》带来的红火热闹,激发“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32],以“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33]完成这部艰巨得让人随时可能退缩逃避的“巨人”工程,他独自来到毛乌素沙漠做精神沐浴、人生禅悟和最后“誓师”;为了补充新的生活体验,他和弟弟王天乐(孙少平的原型)在陕北揽工、放羊,在铜川的鸭口煤矿攉煤。王天乐在他的《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一文中这样说道:“当路遥第一次下井到工作面干活出地面时,坐在井口就走不动了。他说,凡是下过井的人,生活在太阳底下就应该知足了。”为了唤起对长篇小说艺术的全新把握,路遥首先潜心阅读了一百多部多卷体长篇小说,分析作品的结构,窥探作家的匠心,设计自己所要建构的大厦。除此之外,还大量阅读了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方面的著作以及农业、商业、工业、科技等方面的专业书籍,还搜罗了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在专门的读书活动进行到差不多的时候,他立刻按计划转入另一项“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为了更清晰、准确地把握书中将涉及的1975年到1985年中国城乡乃至世界广泛的社会生活,他找来这10年间相关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逐日逐月逐年查阅摘录。那段时间,在路遥的房间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桌上、床头、茶几、窗台、甚至厕所——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手拿到并进入阅读,精神状态完全变成一个纯粹的“书呆子”。
经过这两个阶段历时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到1984年,这部“规模很大的书”,他为这本书取名为《走向大世界》的长篇巨著框架确定下来了。“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75年初到1985年初,力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力求要近百人左右。”[34]他为《走向大世界》共三部的书,分别取名为《黄土》《黑金》和《大世界》,这部书最终命名为《平凡的世界》。
1985年秋天,准备了三年的路遥“带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带着最主要的‘干粮’——十几条香烟和两罐‘雀巢’咖啡,告别了西安”[35]直接来到铜川一个偏僻的陈家山煤矿,在一个基本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开始了第一部初稿的写作。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远征,整整三个春夏秋冬,在吴旗县人武部三伏天要生炉子的土窑洞里,在西安夏天能热死人的省作协平房写作间,在塞北新落成的榆林宾馆,每年一部,每部两稿,黄土高原英雄的路遥,以最原始的超过牛马般的劳动,终于铸就了他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巨擘。关于《平凡的世界》艰苦卓绝的创作过程,其间作家身心经受的炼狱般煎熬,读者从路遥留下的6万言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甚至感同身受。所有热爱路遥的人永远不会忘记,1988年5月25日,在甘泉县招待所当年写《人生》的那孔窑洞,当路遥向漫长无期的《平凡的世界》最后10余页冲刺时,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为了不让泪水打湿稿纸,他将脸挪向桌面的空当,他心脏骤然加快搏动,有一种随时昏过去的感觉。因过分激动终于使他写字的右手整个痉挛了,五个手指头像鸡爪子一样张开而焦急万分,浑身大汗的情景;也永远不会忘记,当他为全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身不由己把那支圆珠笔扔出窗外,继而泪流满面、放声大哭的那一刻。
《平凡的世界》是按写作进程逐部发表的。1986年第一部完成后,正如路遥当初所料,因创作手法“不合潮流”而不被看好,《当代》期刊一位年轻编辑的个人轻率退稿,使这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与现实主义“老本营”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擦肩而过。这一“路遥现象”的影响至今尚在。《平凡的世界》在《花城》第六期发表后也反响平平,因此没了下文。但路遥不为所动,以坚定的艺术自信心沿着既定的路线往前继续行走,于1987年、1988年相继完成了第二部、第三部。路遥在《致蔡葵》的信中写道:“您应该看得出来,我国文学界对这本书是冷淡的。许多评论家不惜互相重复而歌颂一些轻浮之作,但对认真努力的作家常常不屑一顾。他们一听‘现实主义’几个字就连读一读小说的兴趣都没有了。好在我没有因此放弃我的努力。六年来,我只和这部作品对话,我哭,我笑,旁若无人。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36]
胜利终归属于那些意志坚强的勇敢前行者。随着全书的完成,路遥又一次轰动了文坛和整个社会。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步连播《平凡的世界》并召开座谈会,1989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社出齐全书,1990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14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各种盗版也随之充斥书摊。文艺理论界终于不再沉默,一些有真知灼见的评论家纷纷撰文给予评价,认为这不仅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而且也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现实主义力作。它以宏大的文化视野,以中国新时期前后十年间重大历史背景为契机,通过对黄土高原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生存境况的真实描绘,艺术地概括了中国当代社会的精神状态。
最为重要的是《平凡的世界》赢得了亿万中国青年学子、打工者的心,他们像当年喜爱《人生》一样喜爱上了这部真实地反映他们生活的巨著。在当时的大学、中学课堂上,老师明明发现学生偷看这部小说也不予干涉,有的青年教师还向学生借阅。不仅如此,这部小说发表距今40年来,其间许多机构多次调查显示,《平凡的世界》一直是当代大学生们最喜欢的励志书,也是为数不多的长销畅销书。应该说,《平凡的世界》在中国文坛上的价值和地位第一次是由读者决定的,中国的亿万读者们为文艺评论界的精英们上了一堂“什么是真正的文学”的基础课。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在1985年到1988年间发表的700多部长篇小说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以榜首位置夺得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也是西北地区获此大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路遥在颁奖致辞中说道:“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住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的大境界、艺术的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37]这其实就是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座右铭的最好注解。
路遥以诚实的劳动创造出了应当属于他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