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
1.两层纸理论
陈忠实在《兴趣与体验》一文中写道:“刚刚交上知天命的五十岁时,写完了《白鹿原》,写完这部长篇,关于文学和创作的两层纸才捅透打破了。”[53]“两层纸理论”将作者多年来经过探索所从事的创作历程清晰地解析了出来,“文学仅仅只是一种个人兴趣”[54],这是作者捅破的第一次纸。作者探析自己对文学产生兴趣的缘由,是因为初中时阅读的第一本小说——《三里湾》。虽然赵树理这个名字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三里湾的农村农民生活与他熟悉的生活完全如出一辙,因而复活了陈忠实对农村生活的美好记忆,他开始向自己的目标进发了。在赵树理的“诱惑”之下,他写下了人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四十多年的时光没有冲逝他对文学的兴趣,热爱之情反而与日俱增,挫折、痛苦甚至灾难,帮助他形成“属于自己的最真切也最牢靠的关于生命和艺术的体验”[55]。文学在他是魔鬼,“是美丽而神圣的魔鬼”,“使他历经虽九死不悔不改初衷而痴情矢志终生的追求”[56]。“到五十岁时还捅破了一层纸,创作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种体验的展示。体验包括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而形成的一种独特体验。”[57]如果说“文学仅仅是一种兴趣”,有消解文学神圣之嫌,其认识属于形而下的浅表层面,尽管创作主体也曾为捕取这种感知而坎坷终生,出于对文学虔诚的真挚而不悔追求,那么“创作是一种体验的展示”无疑是陈忠实个人艺术经验的高度凝练和生命感受的整体升华。
2.从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忠实提出了“生命体验”的观点。陈忠实所谈的生活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作家所看到的社会生活,再一个就是作家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作家自己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主要包括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58]作家自己所经历的社会生活“既有客观社会生活,也有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总而言之,它们都是生活体验的东西,都是从体验生活中得来的”。[59]作家要进行创作,一定要有深入生活的经验,将长期在生活中观察的生活经过加工、提炼,还应该在不断地观察和反思中寻求艺术创作的突破。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才清楚地意识到“生活体验或体验生活对于任何艺术流派艺术兴趣的作家都是不可或缺的”[60],做到体验生活或生活的体验,对一个作家来说在作品中实现它,并非难事,难的是“由生活体验进入到生命体验”“只是一个少数”,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够深入到的层面。陈忠实说:“我觉得从生活体验进入到生命体验,它好像已经经过了一个对现实生活的升华的过程。这就好比从虫子进化到蛾子,或者蜕变成美丽的蝴蝶样。在幼虫生长阶段、青虫生长阶段,似乎相当于作家的生活体验,虽然它也有很大的生动性,但它一旦化蝶了,它就进入了生命体验的境界,它就在精神上进入了一种自由状态。”[61]“无论是社会生活体验,还是作家个人的生活体验,或者两部分都融合在一块了,同时既是作家个人的生活体验,又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应该更深入一步,从生活体验的层面进入到生命体验的层面。进入生命层面的这种体验,在我看来,它就更带有某种深刻性,也可能更富于哲理层面上的一些东西。”[62]陈忠实就是这样,以自己所生活过的关中农村为背景,以独到的生活体验进入到生命体验,透视着脚下的土地和人性,呈现出关中地带农民在社会转型期的民间生存形态,从精神表层深入到内部心灵体验,记录了对人生的感悟,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彰显中国农民善良、顽强、勤劳、正义的品质,以文学的精魂去触摸民族文化之魂,以独特的文化视野张扬精神生命,找到了寻找民族文化之根。
陈忠实的这种主张写作进入生命体验层次的观点,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更加契合了西方近现代以来的各种生命哲学或文化思潮的核心精神”。[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