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域文学的研究现状

四、陕西地域文学的研究现状

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地域特征特别明显和突出的作品,比如山药蛋派、荷花淀派、东北作家群等,而作为具有自己独特地域性特征的陕西文学,在各种各样的流派研究中成为“一枝独秀”,地域性作为深受作家生活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成为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的确吸引了不少学者、论者的目光,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山西、山东等省级文学史研究著作的先后出版,开创了地域文学研究的先河,陕西文学因为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也成了专家、学者争先研究关注的焦点。陕西李继凯的《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59]就是从地域文化角度,系统地考察了陕西地域20世纪小说的一部论著,地域是文化与小说不可逃离的厚土。作为地域文学形态的三秦文化,“在此充任着人和地、一方水土和一方故事的联系中介,以其化育作家之‘文心’的方式,将人和地、水土和故事所特具的秦风秦韵,收摄在了小说的表现世界”。[60]李继凯和畅广元的《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61]立足陕西,放眼世界,探讨了陕西当代著名作家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冯肖华的《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62]认为陕西当代文学以其深厚的底蕴,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63],从陕西地缘文学的学科构建了“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新框架,梳理缘于陕西地域特性的历史文化渊源,揭示了陕西历史文化渊源与地缘文学的关系,以及对几代作家文学精神形成的影响。除这些专著外,还有孙新峰的《文学批评三足鼎立局面观察》[64],韩鲁华的《地域文化与作家审美个性及风格》[65]和《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66],李晓峰的《论陕西文学的地域特色及作家的个性张力》和《论陕西文学的审美形态及其流变》,赵慧霞、李建军等诸多的陕西学者,也都将自己研究的领域拓宽到与地域相关的问题上来,而且写出了大量的著述。这些专家、学者对陕西文学的研究现状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陕西这块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以“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地”为主的三大地理板块,不同的地域养育了不同的人,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因而就出现了相应的三种地域文学作家代表,分别是以路遥和高建群为代表陕北高原文学;以柳青和陈忠实为代表关中平原文学;以赵熙、贾平凹和京夫为代表的陕南山地文学,呈现出如白描所说的“开阔豁达、坚实厚密和灵秀俊逸”三种不同的风貌和气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风格。陕北地域的文学风格粗犷豪放,关中地域的文学风格含蓄蕴藉,陕南地域的文学风格自然缥缈,陕西这三个不同地域的作家们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对脚下土地的挚爱和赞美。

对陕西作家的研究现状,很多学者从自身研究的观点出发,对陕西地域文学的研究发表了不同于他人的看法和见解,在此我很赞同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刘欣在《承继传统 开新视野——新时期以来陕西地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所阐释的观点。她说:“对陕西作家的研究一直集结在由陕西文学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情结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上。”[67]

首先,“以民俗为切入点来考察陕西文学的地域审美特点”,[68]如赵德利先生一直致力于当代文学的民间文化精神的研究,出版了《文艺民俗美学》[69],认为文艺民俗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在《回归民间:20世纪中国小说的民间文化阐释》[70]中,以民间民俗文化为理论视界和逻辑原点,提炼阐述了批评范式、母题模式和关键词等多种民间文化样式,对二十年来民间文化进行了一次总结和批评。《情源黄土地: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阐释》[71]和获得第五届“陕西文艺评论奖”优秀奖的《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72],尤其是在《情源黄土地: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阐释》里,“作者在采用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综合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并结合个案,对新时期陕西文学、包括作家文化心态上的‘黄土情结’及其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审美方式和民间文化特征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彰显了对本民族文化历史的感悟和现状的思考”[73]

其次,“还有学者从地域出发,对陕西文学及其历史发展做了宏观描述和整体把握”[74],如被霍松林先生评价为地域文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的作者马宽厚的《陕西文学史稿》[75],就“以地域为基点,对陕西文学从上古《诗经》到20世纪90年代‘陕军东征’其间的历史流变做了全景式的勾勒,揭示了陕西文学的审美趋向和地域特色,被后来的研究者反复引用、借鉴和参考”[76]。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冯肖华主编多位教师参编的《陕西地域文学论稿》[77],“不仅对陕西地域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构成要素及价值定位给予了审慎的构想,而且从思潮现象论、文学史观论、作家作品论、病象批评论等四个层面,对陕西地域文学的创作及批评实践进行了学理层面的探究。这些成果均对陕西地域文学研究的深度展开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78]

再次,也有学者“在人文地理学视域下考察文学作品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79],如曾大兴在《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80]一文中,从地理分布的角度对全国20个省市的历代文学家进行了考察,对全国各个省市不同时代的文学家活动的中心进行了划分,而且进行了标注,说明文学具有丰富多彩性,因而对作品进行解读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西安外国语大学梁璐博士的一系列论文:《陕西文学地理初探》《陕西文学地理分异研究》《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学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以当代陕西本土文学为例》《陕西当代文学的区域文化效应探析》《当代三秦文学地域特色机理研究》等,也都彰显了在这方面的努力。”[81]

刘欣博士在《承继传统 开新视野——新时期以来陕西地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所谈到的这些研究现状,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几乎囊括了陕西地域文学研究现状领域的各个层面的许多相关问题;探究程度比较深厚,挖掘并探索了陕西地域文学研究现状中诸多的核心命题;现实意义深远流传,大力弘扬和歌颂了陕西文学独特的地域魅力和影响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对陕西地域文学现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陕西地域文学本身的形成、历史、特点的研究上,事实上,陕西本土作家的创作在题材、叙事、风格等方面的认同、因袭、模仿、发展、突破和超越,使陕西作家形成了一个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黄土文学流派却被研究者忽视。这正是笔者试图在该课题里从陕西黄土高原这块独特神奇的地域,来探讨的当代地域文学领域,目前还未有专家、学者所涉及的“黄土文学”流派的地域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