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好评如潮

九、好评如潮

《白鹿原》发表、出版、获奖后,不仅在普通的读者中,而且在评论界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得到了一致的好评。1993年3月23日至24日,陕西评论界在西安召开了《白鹿原》研讨会,《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刊发了题为《一部展现民族灵魂的大作品》的会议纪要,并用约一半的篇幅发表了12篇评论文章。与会评论家认为,“《白鹿原》是一部很有艺术魅力的作品,是近年来罕见的一部大作品,陈忠实因《白鹿原》而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白鹿原》以其全景性的历史观照和宏阔的史诗规模开拓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新层面,它既不同于那种写市民写市井生活的新写实,也不是那种带有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它为现实主义小说提供了有力的新例证。《白鹿原》迷人的阅读吸引力也将改变人们对纯文学缺乏可读性的看法”,“《白鹿原》标志着陈忠实的创作摆脱模式走向自由,走向成熟”,“《白鹿原》的产生,既是作家创作的结果,也是时代造就的,陈忠实广泛地吸收了近些年的思维成果,开明、开放的社会环境保证了作家艺术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评论家分析说,“《白鹿原》深刻地把握和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写出了传统文化——包括仁义思想、宗法观念等怎样沉积为农民心理的地质层,展示了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作品所写的民族历史是一种全景史,它突破了政治史、阶级斗争史的局限,也突破了社区、行业的局限,以大的历史事件为经,以白、鹿两家争斗为纬,将发生在关中大地上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纳入其中,形成一种全景观照。作为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也是一部人格史、人心史,民族文化心理在近百年剧烈震荡的历史变化中的演变史”,“《白鹿原》中农村的政治领袖与精神领袖是分离的,它强调了文化、文化传统对人的重要作用。小说半是赞歌,半是挽歌,写了传统文化的力量,也写了它的负面,写了中国村社文化的最后的光环,也写了村社文化的终结,中国古典农民的终结”。与会者认为,“《白鹿原》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在历史和人的结合中塑造了一系列真实而又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其中像白嘉轩、鹿子霖、鹿三、朱先生、田小娥、黑娃、白灵等,个性鲜明,有的极具典型意义”。在这次研讨会上,对《白鹿原》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探讨,评论家也做了讨论,“《白鹿原》在总体写实的基础上,糅以民间传说和灵怪色彩,既表现出关中地区的民情民俗,又有一种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这既是当代长篇小说艺术上的一种新探索,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手法的一种继承。陈忠实以往小说的语言比较朴素平实,而《白鹿原》的语言是高密度的大笔勾勒,具有节奏感和耐人的韵致”,“《白鹿原》是陈忠实生命体验与艺术体验成熟期的作品,是陈忠实创作进入巅峰状态的作品”,“整部作品是饱满的、均衡的,因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85]

1993年7月16日,北京评论界也召开了《白鹿原》研讨会,《小说评论》1993年第5期发表了题为《一部可以称之为史诗的大作品》的会议纪要。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冯牧认为:“《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史诗规模的作品。达到了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长篇小说所未达到的高度与深度,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植芳认为:“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是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深入探讨它,对理解当代文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著名文学评论家屠岸认为:“这是一部摒弃一切旧模式,对民族历史进行了深刻反思、总结,对文学语言加以创造的辉煌巨制。”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认为:“《白鹿原》是鲁迅笔下的未庄,柳青笔下的蛤蟆滩,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的马贡多小镇。”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白鹿原》是一个整体性的世界,自足的世界,饱满丰富的世界,更是一个关照我们民族灵魂的世界……阅读中我的第一个感受是中国卫星领域出现了一部重量级的大作品,它厚重、深沉,必将并已经不胫而走。”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寨认为:“直接感受是凝重深沉而凝练,密度大而酣畅淋漓,结构宏大而又精雕细刻。”著名文学评论家蔡葵认为:“从总体上它是气势恢宏的史诗,从局部、具体细节、语言看……可以像《红楼梦》一样读。”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永旺认为:“小说写了50年,是50年的民族生存史和人的历史。”著名文学评论家张韧认为:“《白鹿原》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作品,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必将载入中国、世界文学史册。”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白鹿原》本身就是几乎总括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全部思考、全部收获的史诗性作品。”[86]此外,海外评论者梁亮说:“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87]文学评论家何西来认为:“陈忠实的《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88]

《白鹿原》出版和获奖之后,一直处于热销和评论家的不断评论中,除了陕西和北京两地召开的研讨会之外,很多的学者也不断地对《白鹿原》进行研究和评述,不少论者在研究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同时,更从中华文化和民族心理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和阐释。他们认为,“《白鹿原》是对关中50年生活的写照,也是对民族秘史的揭示。这种揭示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特别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心理的探讨”[89]。雷达在《20世纪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一文中这样分析和评价《白鹿原》在当代小说史中的地位和价值:“现在的相当一批作品超越了启蒙意义上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乡村,而进入了文化的、精神的、想象的、集体无意识的乡村,很多作品不仅关心农民的物质生存,更加关心他们的灵魂状态、文化人格;文化作为一种更加自觉的力量和价值覆盖着这一领域,由于中国社会向来以家族为本位,家族小说成了传统结构模式之一,也许作家们觉得,唯有家国一体的‘家族’才是最可凭依的,故而乡土与家族结成了不解之缘,不妨以《白鹿原》观之,作品以宗法文化的悲剧和农民式的抗争为主线,以半个世纪重大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为背景,正面观照中华文化精神及其人格,探究民族的历史命运和文化命运。它的创新和超越主要表现在:第一,扬弃了原先较狭窄的阶级斗争视角,尽量站到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历史。诉诸浓郁的文化色调,还原了被纯净化、绝对化的‘阶级斗争’所遮蔽了的历史生活本相。第二,除了交织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党派、家族冲突之外,作为贯穿主线的,乃是文化冲突激起的人性冲突——礼教与人性、天理与人欲、灵与肉的冲突。这是此书动人的最大秘密。第三,开放的现实主义姿态,比较成功地融化了诸多现代主义的观念手法来表现本土化的生存,在风格上,又富于秦汉文化气魄。事实上,看清了《白鹿原》文化秘史式的写法,也就基本看清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族小说审美特色的所在,那就是文化化。”[90]

《白鹿原》出版后,二十多年来一直持续在火热之中,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其他的各种奖项也纷至沓来,获得了不少的荣誉:

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1900~1999),被中国出版集团列入“中国文库”系列。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

2008年12月5日,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30年30本书”文史类读物评选活动在深圳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经过全国专家与读者的共同推选,陈忠实的《白鹿原》入选。此次评选的书籍被称为“改革开放30本影响中国人30年阅读生活的优秀文史书籍”,入选书目既考虑其“历史的重要性”,也考量其“本身的价值”。

2009年6月,全文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五辑100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齐。《白鹿原》是“30年30本书”唯一入选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大系》百年百卷中唯一全文入选的陕西作家长篇小说。《大系》第五辑(1976~2000)全文入选大陆和台湾作家共七部长篇小说,在《亚洲周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揭晓中,陈忠实的《白鹿原》荣登第38位。

2010年3月,《钟山》杂志在第2期上刊出“30年10部最佳长篇小说”投票结果,为盘点30年(1979~2009年)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江苏省作协主办的大型文学杂志《钟山》邀约12位知名评论家,从纯粹的文学标准出发,投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的10部作品并简述理由,排名第一位的是《白鹿原》。

《白鹿原》出版以后,先后被翻译成日、韩、越、蒙古、法等语种文字出版,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连环画、雕塑、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当代长篇小说的出版史上,《白鹿原》也创造了非凡的业绩。《白鹿原》由畅销书已变为长销书。仅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例,至2012年5月,所见到的该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的《白鹿原》就达11种之多。在2006年12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统计《白鹿原》的累计印数已超过120万册。据陈忠实说,他颇感欣喜的是,近十年来,各种版本的《白鹿原》加起来每年的销量在10万册左右。而读者包括一些单位找他为《白鹿原》签名的,多年来也经常不断,他曾在一个月里做了统计,这一月竟有28天都有找他签名的。多的一次有500多本,少的一次1本。

2012年9月13日,由王全安导演,张丰毅、张雨绮、段奕宏、郭涛、成泰燊、刘威等主演的电影《白鹿原》在全国上映。在陈忠实去世的一周年之后,80集电视连续剧《白鹿原》也将为全国观众上演。著名学者范曾评价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放之西欧,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