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
2025年08月10日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
柳青扎根长安14年,在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皇甫村所进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部过程,目睹了皇甫村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农村所经历的变革。《创业史》就是作者按自己的计划要写成的四部具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巨著,以系统地反映从互助组建立到初级社发展、壮大进而写到高级社这一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全过程,可是未等第二部完稿作者就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辍笔,没有能够按照计划完成这一宏伟的愿望,最终只完成了《创业史》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部分章节。但从情节的结构来看,他完成的《创业史》第一部是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相对完整,艺术成就相当突出,成为当代文坛以描写50年代初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代替私有制这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最优秀的作品,被誉为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经典力作,也是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具有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树起了柳青文学道路的里程碑。柳青在《创业史》中明显地灌注了自己的理想,他着重表现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描写农民对待革命的热情,以此讴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越性。柳青说:“我们这个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我写这本书就是写这个制度的新生活,《创业史》就是为写这个制度而诞生的。”[1]《创业史》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杰出的典范作品,也是最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代表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柳青是描写农村生活的铁壁巨擘,也是后来陕西作家一直推崇、模仿、突破和超越的目标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