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初涉仕途
陈忠实在政治和物质生活的双重艰难下,依然写他谙熟于心的农村题材小说。1979年,中国大地抖落历史的尘埃,面清目爽地迎来了朝气勃勃的季节。陈忠实在那间废弃清寂的破屋内创作的短篇小说《信任》[66]轰动了文坛,引起了全国文学界的关注。沉寂两年后的第一次叫阵就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关注和赞誉:《人民文学》七月号转载,《青年文学》创刊号转载,《中国文学》以英、法文介绍给世界,美国把它收入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翻译成日语出版,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如果将陈忠实1965年的几篇散文习作看作他文学旅程中的最初学步,那么历经浩劫年代的忍辱磨砺,到了1979年《信任》[67]的刊发就是他文学道路上的真正的飞跃。生活磨砺了他、教育了他、锻炼了他、激励了他,生活带给他太多的艰辛和波折反而使他增加了认识社会、认识生活、了解社会、理解生活的机会,增强了他承受各种压力的负载能力,更使他进一步意识到了自己社会的和生活的责任。个人的荣辱得失对于他已不再成为生活中不可逾越和消弭的障碍,他也不再念念不忘以往的辉煌,遣怨于历史的坎坷。“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条父辈执循固守于黄土地上质朴的生活哲理启蒙了他、教育了他,也拯救了他。紧接着,他发表了《立身篇》和《第一刀——冯家滩记事》两部短篇小说。这两部后来分别获优秀短篇小说奖和一等奖,但并不是说这些作品完美无缺,无可挑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锤炼与升华。比如题材有雷同之嫌,人物多有类似之蔽,意蕴浅显直白,理念胜乎情感,等等。一叶知秋,他的创作反映出那个时期中国大多数农民作家的共同特点与不足。尽管如此,他仍然以精微的生活画面、强烈的现实感和劲道的文字魅力赢得了无数的读者。
文学上的荣誉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意外的官运。他由毛西公社灞河河堤水利会战工程的主管副总指挥逐渐成为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副馆长、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副馆长。沉静厚积,笔耕不辍,第一本小说集《乡村》得以出版,共收录了陈忠实在1979年至1981年发表的18个短篇小说和1975年创作的《铁锁》。新时期之初,他以柳青为楷模,努力去追随他、仿效他。他的这种心态、认识和实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白鹿原》的创作准备前夕。在这个阶段发表的一系列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柳青的影响。
鉴于文学上的不凡成就,陈忠实1982年11月被调到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成为一名专门从事写作的专职作家。这一年,他40岁,这之前,他虽然写作,但只是一个“业余作者”。这时的他完全取得了对时间的支配权,可以真正在自己的创作中遨游了,进入人生的理想境界。但几乎就在同时,他做出决定:回归祖居老屋,他躲在自己坐落在白鹿原下那个小村落的老宅小院里,拼命阅读中外名著。他需要“充电”,需要思考,需要过滤,需要清静,需要反思,需要静下心来去反刍自己20年里在农村基层工作中的生活积蓄,试图彻底摆脱一切世俗杂念,用真正的文学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驱逐那些非文学的因素,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小说。“尤其是读书,需要弥补未能上大学中文系专修的知识亏空和心理亏空,需要见识中外大家名著所创作的艺术大观,更深一步进入真正的艺术世界,揣摩真正的文学的本来内蕴,以彻底排除非文学因素和出于各种用意强加给文学的额外负载,接近再接近真正的文学的本义。”[68]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懂得“文学这个魔鬼”[69]的里里外外,他远离喧嚣的闹市,宁愿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去营建自己心中洁净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