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白鹿原》

一、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白鹿原》

《白鹿原》是陈忠实经过两年精心准备,用四年心血写就的平生第一部最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文学生涯中创作的辉煌巨擘,更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最杰出、最伟大的一部现实主义的精品力作,凭借着《白鹿原》这部杰出的作品,陈忠实最终获得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说:“我认为它是我的第一部真正成熟的作品。”[38]《白鹿原》这部作品在思想内涵、文化视域、民族立场、艺术手法上都表现出了它的丰厚性、深阔性、选择性和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了史诗宏大、意境高远的境界,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是不屈于任何作品的巅峰上乘之作。众多评论者在“一部可以称之为史诗的大作品——北京《白鹿原》讨论会”上,这样评说它:“《白鹿原》达到了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长篇小说所未达到的高度与深度。”[39]“这是一部新时期最厚重、最值得研究的力作。”[40]“作品突破了顽固的‘一个阶级一个典型’‘一个时代一部文学’的观点,为我们文学创作开辟了空前的天地。”[41]它“写出了民族的人格力量,回答了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存在三千年的问题”。[42]“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不是过去的现实主义,它继承了古今中外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中最优秀的东西,是整个人类文学史长期发展的智慧和结晶。”[43]“它的意义将会得到更充分的显现,意义会越来越重要。”[44]“《白鹿原》是陈忠实文学创作道路上一块引人注目的里程碑,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扛鼎作品之一。”[45]也有评论者这样评说它:半是赞歌,半是挽歌,一方面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实力,另一方面描绘了中国乡村文化的终结,是一曲中国古典农民的挽歌。总之,好评如潮,不一而足。

《白鹿原》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中所蕴含的现实主义是多方位的,有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文化思想的现实主义,也有反映善恶兼有的人性现实主义,更有反映国共两党的政治实际的政治现实主义和反映世事变迁莫测、人生沉浮无准的尘世现实主义。陈忠实把现实主义精神凝结在《白鹿原》之中,的确“为我们铺开了一轴恢宏的、动态的、纵深感很强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的画卷”[46]

《白鹿原》的时代背景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正在解体,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时期。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半个世纪,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其实是苦难的半个世纪。苦难,使作品中的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白鹿两姓代代相斗;苦难,造成了白鹿原上繁衍生息的生命个体的悲凉,中华民族文化集体命运的悲怆;苦难,让世世代代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们蒙受了太多的社会耻辱,品尝了太多的酸甜苦辣。陈忠实让历史机运和文化谬误在小小的白鹿原上悄然汇合,共同策划了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命运悲剧。

反思传统文化,是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对自己的自觉要求。正如陈忠实自己说的那样:“作家要始终不忘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毫无疑问,研究这一段历史,研究这一个时期的中国人心理的变化和文化心理结构,直接影响到了陈忠实的写作。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又具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式的农民形象。白嘉轩是作品中的一号男主人公,他是沉淀了几千年中国宗法封建社会、封建文化所塑造成功的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典型艺术形象。他既是一个耿直刚贞的西北汉子,又是一个富有远见的家长和仁义的族长,更是一个封建文化制度的推行者和践行者。对于读者来说,也许只有通过阅读、反复的阅读,才可以真正走进朱先生、白嘉轩、鹿子霖、冷先生、鹿兆鹏、白灵、白孝文、黑娃、小娥、鹿三等“一群人、一个民族的忠实文化代表”的心灵,然后洞悉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同时找出造就那个悲剧时代的文化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