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格说”转到“文化心理结构说”
1.“性格说”和“文化心理结构说”的含义
人物性格是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主体。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都有不同于他人独特的思想品质、行为规范、心理特性等特征,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或同一阶级但出于不同社会环境中和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其性格特征就各不相同。个人的性格已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唯有稳定的特征才是性格。性格还表现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它在人格中具有核心地位。性格包含于人格之中,它是人格心理特征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差别所在。从某个角度上讲,人格不仅表现为气质、能力的差别,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性格的差别。
文化心理的结构是指特定时代文化中的非理性的感性色彩较为强烈的某种意向、时尚或趣味的层面,其主要构成要素表现为道德风尚、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它的核心是现实社会心理,即生活在某种现实中的每一个成员因为受相同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共同心理。
2.由“性格说”到“文化心理结构说”
陈忠实所讲的“性格说”,其实是受到当时也就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刻画典型人物的创作手法的影响,其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都体现出了当时社会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是从人物的性格描写来表现当时时代风貌的。
陈忠实创作方法进步的标志,是由“性格说”转到“文化心理结构说”。“文化心理结构说”也是陈忠实对于以往的“性格说”的发展、深化与升华,更是陈忠实从思想到精神上对以往的一次剥离。他说:“我过去遵从塑造性格说,我后来很信服心理结构说;我以为解析一个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且抓住不放,便会较为准确真实地抓住一个人物的生命轨迹。这与性格说不仅不对立也不矛盾,反而比性格说要更深刻一层,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心理真实。”[66]
对人物外在的生动性描写是人物性格更鲜明、更生动的内在原因,是要对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进行进一步解析。对于“文化心理结构说”的理解陈忠实是这样说的:“每一个人的心理结构都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一个人的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观形成了他的人格世界,而人格世界里的那些已经固定了的东西,和尚未固定的东西之间所形成的心理结构是有差异的,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就差在这个上头,而不是差在脸上的形状。而且就是同一个人,随着生活的发展,他在一个时段里头,和发展了的生活时段里头,前一个心理平衡点被颠覆了以后会形成新的平衡点,当这个平衡点在被颠覆了的时候,这个颠覆就不是对前一个颠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平衡点上颠覆了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67]“在中国文学中写出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揭示出传统与现代的那种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造成了人物心理结构的、观念的改变,从而也就造成了原有的心理结构的平衡的被颠覆、被打破。”[68]形成新的观念、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平衡,因而,现代文明与传统道德观念和传统价值观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观的冲突是深层次的。
由早期主张的“性格说”到后期推崇的“文化心理结构说”,这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陈忠实认为:“如果没有写出人物心理结构的微妙性,那么这个人物的性格就缺乏深刻性”,“通过对文物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析,可以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更生动,更具有内在的生动性而不是外在的生动性”。[69]“解透一个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且抓住不放,便会较为准确真实地抓住一个人物的生命轨迹”,[70]也可以说“心理结构说”是对传统的“性格说”的一种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