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内涵深厚的审美意识

一、地域文化内涵深厚的审美意识

现代文化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出生地的地域文化对这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时刻起,他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造物了。待等孩子长大成人,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的习惯就成了他的习惯,该社会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该社会的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14]。作家的创作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对故乡生活的依恋和对童年往事的记忆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所能够汲取的素材,然后根据记忆,转化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态。

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的家里,他的家乡属于黄土高原地带,海拔900米至1500米,有数不清的土山连缀成一片,像巨大的黄色海洋。陕西师范大学李继凯教授介绍陕北时说道:“陕北冬为御寒多裹皮毛,又因水少,很少更换洗涤,其状实可想见,以食杂粮为主,住窑洞,出行困难,劳动强度大,担挑背驮,四季辛苦。”[15]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陕北自古就是一块贫瘠、干旱、落后之地。

路遥是土生土长的黄土文学作家,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生活疾苦、生存困难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他的心灵,触动着他敏感的神经,因而在他短暂的42岁的生命中,他为这个地域奉献出了耗尽他生命情感的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来。其中有《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三部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全国大奖。用生命做赌注的路遥时至今日,仍然是广大的青年读者非常喜爱的作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思想意识。这些熔铸着深厚地域文化内涵的审美思想意识,在他的笔下犹如一曲凝重沉郁而又激越悲壮、粗犷苍茫而又厚重豪放、伤感柔情而又雄浑大气的信天游,激荡着人们的情感,震撼着人们的魂灵。它像苍莽寥廓却干涸苦焦的沟壑塬峁,深厚、雄浑而又隐含着悲壮和凄清,其间不知隐藏着多少人生的苦难与苍凉;又如壮阔宏大的黄河壶口大瀑布,苍峻、刚毅而又含蕴着沉郁和顿挫,其间不知蕴含着多少生命的力量和浑厚情感。

陕北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给予路遥志向高远、倔强刚毅的品质以及浪漫狂放、质朴自然的艺术创作风格,这与他的生命情感体验完全一致。从文学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和苍茫辽阔,使它本身就具备了一种浑厚质朴、粗犷豪放的形态审美特征,在路遥生命的历程中,发生了与生命情感的融汇作用,家乡的山山峁峁,沟沟坎坎,河流小溪,一草一木,成为路遥生命情感中的情愫和有机体,不可分割。它启迪着作家生命中最生动曲折的故事,撞击着作家心灵的最具魅力的性格。路遥对陕北这块生育他养育他的黄土地感情非常深厚,虽然人生的后半段大都在大城市生活,但是每次给他带来创作灵感的,浇灌他灵魂深处的仍然是那片亲切得令人心痛又蒙昧得令人心颤、粗粝得令人骇怕又质朴得令人感动的黄土地,特别是那个让他魂牵梦萦、寻找创作灵感的毛乌素沙漠,对他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或者说特殊的缘分,那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沙漠”,[16]甚至路遥还有让毛乌素沙漠里的沙子将自己的尸体掩埋的理想死法。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创作随笔里写道:“故乡,又回到了你的怀抱!每次走近你,就是走近母亲。你的一切都让人感到亲切和踏实,内心不由泛起一缕希望的光芒。踏上故乡的土地,就不会感到走投无路。故乡,多么好,对一个人来说,没有故乡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是流浪的吉卜赛人,也总是把他们的营地视为故乡。在这个创造了你生命的地方,会包容你的一切不幸与苦难。就是生命消失,能和故乡的土地溶为一体,也是人最后一个夙愿。”[17]这段话,显示了他对家乡土地“过分”的钟爱。所以,当他进入文学创作建构时,家乡的沟沟坎坎、塬塬峁峁,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他的眼前。在此并不否认,路遥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受到导师柳青的影响很深,对于路遥来说,柳青不仅是他人生路上的精神导师,而且也是他人生路上的航向标和人生的榜样,而柳青又是陕北人,是他的同乡,一个出生在吴堡,一个生活在清涧,这两个陕北汉子最终都在故都西安扎根,长期生活在西安,并进行着各自的文学创作和艺术追求,这种追求使他们相识,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柳青还成为了路遥文学上的教父。路遥的文学创作,不仅受到老师柳青的影响,还受到苏联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影响,在对陕北这方黄土地的挚爱之中融入外来的影响,进行文学的建构,创作出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来。

路遥在这个充满苦难的地方长大,经受了太多的苦难和磨难,现实生活与他的理想相距甚远,为了心中的希冀,他义无反顾地冲出这片土地,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新的生活,可他的根在这个让他受尽磨难吃尽苦头的黄土高原,对故乡有着浓厚眷恋情结,使他无法摆脱乡土的羁绊,在自己的生命里尽情地歌唱着黄土地上的苦难。特殊的地域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响了路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