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旗帜

一、《创业史》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旗帜

《创业史》主要描写的是1953年春天到秋天的蛤蟆滩农村的社会生活,这一时期的农村正处于土地改革运动已成为过去,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还没有到来的重大变革的时期,因而,也就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状况:农村的地主阶级基本上已经被消灭了,而其他的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等阶级之间的关系则随着形势的发展重新进行着分化与组合。富裕的中农和被改造后的势力认定个人发家的道路,他们发家致富的情绪和行动,在农村中占据优势,引起一些贫雇农的羡慕和欲望,但由于生产资料的不足和其他种种原因,最终那些贫雇农还是无法摆脱穷困的状况。鉴于这种情况,从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中国共产党及时地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农村合作化运动,文学评论家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农村存在着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产生的矛盾冲突,以此来揭示农村开展互相合作运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表明了中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蛤蟆滩的实际问题显然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创业史》概括地交代了梁家一家三代在旧社会生存的艰辛以及企图凭借个人的努力拼搏去创业的惨败教训,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贫苦农民才能走上一条光明的生路,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才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是中国农民进行创业,取得胜利的保障。柳青在这部作品中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农村向何处去的大是大非问题。柳青要使《创业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面镜子”,他自己后来在解释这部小说的主题时这样说道:“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3]农村的土地革命使农民生活无忧,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因而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得不到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创业史》正是记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艰难历程。

《创业史》从叙事的角度,以开阔的视野突显了现实主义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小说通过一个宏大的生活画面,对中国社会在过渡时期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它只是对农村的合作化运动进行描写,对城市工业改造的内容也有所涉及,在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卷入了这一运动之中,《创业史》就是着重描写了在运动中的人们对前途的悲观绝望和对命运的多舛迷惘,这是作者对那个时期人们处境的最真切的呈现。可以说,这部作品无疑展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动。

柳青凭借自己多年来在农村的工作经验,长期在一线生活对农民生活的了解,再加上他亲自参与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合作化运动,看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中国农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来构建创作《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从真实层面上,确如阎纲所指出的那样:“没有几年皇甫村的生活实践,就没有《创业史》。任何乡土作家都要在自己的作品里留下生活基地的泥土气息,这是现实主义不可或缺的。《创业史》里人物活动的细节和场面,充满着当地特有的泥土气息和生活色彩。请看一看书中关于民国十八年大饥荒的描写,架梁请客的描写,上山割竹的描写,粮食集市的描写,‘闲话站’的描写,王二丧礼的描写,杨副书记进草棚院的描写,合作社成立大会的描写等,那简直就是一幅幅使人叹为观止的民俗画、风俗画。它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那样的活画出当地农民浓厚的地方心理和地方习俗!”[4]柳青在《创业史》中明确回答了在当时中国农村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经验,它关注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历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