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学依然神圣

六、文学依然神圣

1.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面对苦难和挫折“像水一样流淌”的陈忠实,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次次挫折,因为要弥补自己没有进大学深造的缺憾,他付出的劳动比常人多,忍受的艰辛比常人多,受到的折磨也比常人多。一边读书,一边练习写作,“大量地记生活笔记,每天都有,或长或短,不受拘束,或描一景,或状一物,或写一人一相,日日不断”[71],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想,写成他视为枕头工程的《白鹿原》。“几乎在每次换取一个新的生活记事本的时候,开篇都先要冠之一个我很喜欢的座右铭:‘不问收获,但问耕耘’”[72],甚至他回到西蒋村的简陋老屋开始写作《白鹿原》时,不顾凌厉的北风吹得窗纸呼呼作响,小心翼翼地将一个空墨水瓶注满煤油,放在一张用草绳绑着腿的旧木桌上,他轻轻地点燃,凝望良久,仿佛这荧荧的灯光里承载着的是他全部的希望与追求,这一张小桌一个板凳就是他的工作台,老屋破旧,下雨天屋里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在这寂静的港湾里,他一写就是四年,并郑重地在桌角写下“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几个大字代表了陈忠实创作态度。他深深地知道:“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出大力气耕耘,流大汗水耕耘,用大力气和大汗水耕耘深一些,匀一些,才可能有丰裕的收获,才可能获得较大一点的创作成果。用小力气和点滴汗水所能指望得到的,必是小小的收获或是小小的作品。不想花费苦力和根本不想流汗或是没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耕耘,就不会有什么收获指待,也就不会有创作。”[73]几十年的沉淀和积累,几十年的生活体验上升为生命体验,厚积薄发的陈忠实,终于以一部《白鹿原》赢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为中国当代文学点燃起一盏明灯。

2.文学依然神圣

陈忠实的“文学依然神圣”是他在炎黄优秀编辑颁奖会上提出的,这也是他用生命在践行着的一句话。“文学依然神圣”主要是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商品社会的最初活跃阶段,人们面对扑面而来的商品社会所带来的金钱至上的拜金思想的影响,对科学技术以及人类文学艺术等事业的价值提出种种质疑现象而提出来的。

真正的“文学依然神圣”,陈忠实认为虽然现实社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但是无论怎样讲究快速、高效,然而文学创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地步,人们对于文化的渴求、对于精神的追求是一点也不会减少的,人们最终还是看重作品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只求数量而不管质量,或者只是重文化炒作,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广大读者的胃口。正因如此,陈忠实希望搞文学的人们,静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甚至贫穷,在困苦中磨砺,在忧愤中积淀,厚积薄发,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文学特有的价值和神圣恰恰就体现出来了。他告诫文学创作者,作家要提升文章的档次,除了要有文字的表现能力、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提高作家的思想和境界。他说,如果思想无法穿透生活深度,不能超出普通人很多,那么作品是不会有思想的力度和深度的东西出现,也就自然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了。人格的重量影响作品的重量,有多伟大的人格,就有多伟大的作品;有多高的境界,就有多高的作品。陈忠实就是这样一个视文学为生命,将文学创作作为作家一生的事业,并不断追求的人。他命运多劫难却初衷不改,他无缘大学却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他质朴无华,韧劲十足,有着成功作家所共有的韧性和顽强,有着甘愿为文学献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