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主体——追求典型人格的塑造
1.人格是给作品提供灵魂的东西
一个人的人格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很大,“文如其人”说的就是“文品”与“人品”的关系,人品的高下往往关系作品质量的高下。陈忠实认为人格是给作品提供灵魂的东西。作家要“在极具变化的生活面前,保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活力,不然就会像过时的胶片无法感光,理解生活就会无力”,而且“要有捍卫自己明白了的东西的勇气”,还“要珍惜自己心中这块心灵的绿地,要保持心灵的自由空间”。[51]一旦明白了就坚信他、坚守他,不要随意改变,这种独立的品格正是一种艺术魄力,并且在自成一家以后维护自己的艺术和人生的独立品格。作家应与时俱进,敢说真话,并且保持人格上的独立性。人格的高低决定着作品价值的大小,可见作家人格在作品创作中的重要性。陈忠实说:“人与文,道德评判与美学评价的关系也许比较复杂,但从根本上说,作品的境界,还是决定于作者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作家搞文学的立足点,是给作品提供灵魂的东西,写东西写到最后,拼的就是人格。人格糟糕的人,可能在技巧上、才情上显得与众不同,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光靠这些,弄不出大作品。作家人格的伟大与否就是那个时代文学兴衰的主要原因所在。作家要想成大器,就得在人格修炼上下大功夫,要把辛勤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转化为一种文化人格,铸造在土地上。”[52]
2.没有改变就没有前途
负有“小柳青”之称的陈忠实,在他经历了创作艰辛之后发出了“没有改变就没有前途”的慨叹。这是陈忠实对自我创作历程的反思,是他对于文学创作出路的肺腑之言。他要给意识到的历史现实内容,通过自我的生活和生命体验,选择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像海明威一样,在文化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找只属于自己的感受,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寻找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魂之所在,寻找能够理解自己句子的知音。在艺术创新方面,陈忠实的创作是从模仿开始的。他最初的文学创作就是从模仿赵树理、肖洛霍夫还有20世纪60年代的柳青开始的,这在他最初创作的小说中都可以找到模仿的影子。但是当陈忠实“模仿”到了一定的阶段,他已经不满足前人的创作技法,他的创作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境地。前人固有的创作方法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陈忠实对于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于是陈忠实陷入了深深的自省里,要不停突破,不断超越,树立起一种有别于所有人的艺术,自成一家,维护自己的艺术和人生的独立品格。通过大量阅读中外名家的著作,以及大量接触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陈忠实终于从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摆脱固有文学套路的办法,那就是人物刻画的转变——从性格刻画转变到解析人物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方法上来,从而使陈忠实找到了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反映时代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作家创作的模仿并不可怕,就像刚刚学习走路的孩子得牵着大人的手一样,是必然经历的阶段。评判一个作家是否成熟的标志,从模仿进而受到启示,那么对于作家的创作并不构成威胁。但是如果你永远也无法摆脱模仿,就像小孩永远无法甩开大人的手,从你的作品中依然清晰地可以看到其他作家创作的影子,那么这对于这个作家来说是致命的,只能证明你的创作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只属于自己的创作理论和技法。所以陈忠实会有感而发“没有改变就没有前途”,这句话不仅是对于他自己的警示,也是对于广大创作者的肺腑劝告:永远不要重复别人,更不要重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