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人物与现实主义
描绘再现现实生活,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重中之重,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为服务现实生活的想象而进行创造的,其他次要人物当然也要围绕着主题及对主要人物的刻画起充实的作用,最终融合在现实生活的当中。相比较而言,梁三老汉的形象刻画,较之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要丰满、深刻、真实可信得多,没有强行附加在他身上过多的意识形态。他是历尽苦难、饱含辛酸,带着沉重的因袭观念走进新社会的老一辈贫苦农民的形象,他勤劳耿直、狭隘保守,作者通过对这个旧中国社会农民的刻画,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民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历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精神负担。他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对美好生活有着殷切的希望和向往,但他意识不到自己身上固有的小农意识,就是妨碍他自己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障碍。他越是沉溺于自我狭小的天地里,一心一意要朝富裕中农的方向“发家”,幸福也就离他越来越远,他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也是《创业史》中刻画得最成功、最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间人物形象。[9]邵荃麟在1962年8月2日至16日中国作家协会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比较全面集中地论述了他对“写中间人物”的意见。他说:“我们的创作,总的来说,革命性是够的,写艰苦性、长期性、复杂性不够。人物写得单纯,只写人物的英雄主义、敢想敢干,对于斗争的复杂性没有充分反映。”[10]他认为,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占到绝大多数,文学作品理所当然要表现出他们在时代发展历程中的各种丰富复杂的心理状态。中间人物虽然都要遭受一番的苦难,然而这种“苦难”的历练就是心灵上、精神上的一次大大的蜕变;也只有经历了一番磨难,他们才有可能告别自己身上已有的旧包袱,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前进的步伐。
梁三老汉在旧社会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家立业的辛酸史,使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土改政策举双手赞成,但他旧有的思想意识,使他不可能有很高的觉悟,因而他只顾个人的发家致富,社会主义好,他没有亲眼见过,因而很难一下子就接受走集体化的道路。他只想利用新社会国家重新分给他的那一部分土地,没黑没明地、狠命地劳动,做一个像郭世富那样“受人尊敬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过上理想幸福的小康生活。然而养子梁生宝却一心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上。梁生宝出去买稻种,他阻拦不了,鉴于必定不是亲生的,他只有和老伴吵闹,甚至可说是胡搅蛮缠,极不讲理。“我不叫他去嘛!你为咋叫他走了哩?啊?你母子俩串通了灭我老汉啦?我是你们的什么人哇?是你们雇的伙计吗?你娘母子安的啥心眼哇?”[11]真是急不择言,恶言恶语刺得老伴无语回答、失声痛哭。梁三老汉郁闷不乐,孤独无告,独自走出家门,“枕着自己的胳膊,躺在官渠岸南边大平原的麦地里,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没有吃早饭,肚里也不饿。他一口又一口咽着自己的唾沫水,润湿着干枯的喉咙。他躺在松软的黄土和柔嫩的麦苗上,手里不停地把土块捏面。他仰望着无边蓝天上,几朵白云由东向西浮行。一只老鹰在他躺着的地方上空盘旋,越飞越低,开头,老汉并不知觉,后来老鹰增加成四只、五只,他才发觉它们把他当作可以充饥的东西了”。[12]在这里,作者精雕细刻地勾画出梁三老汉那种凄凉孤苦的心境。严家炎认为:梁三老汉在农村互助组成立初期表现的那种精神和那种状态,是有代表性的,《创业史》(第一部)成功地刻画了梁三老汉作为个体农民在互助组发展过程中有过苦恼、怀疑、动摇,有时甚至是自发的反对,发掘和表现了梁三老汉那种由历史条件和悲惨命运以及社会生活地位所决定的,最终一定要走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必然趋势。
梁三老汉本是一个勤苦俭朴,舍不得花钱的人,为了和儿子做对,他就胡乱找碴子。请看作者笔下梁三老汉与养子及老伴儿的一段精彩对话:
“不管你进山不进山!反正,卖荸荠的钱,得给我使唤几块!”
“你要几块?”
“十块。”
生宝笑了。生宝妈眼看这爷儿俩的谈话,口气不顺和。老汉脸吊下去,话音低沉而带气,好像又要爆发一场不和。她又出头替儿子问:
“你要十块钱做啥哩?”
“你甭管,我有用项!”
“你做啥用呢?”
“我的汗褂穿成马笼头了。……”
“鸡下开蛋了。我预备拿鸡蛋钱,给你爷俩一人扯一个褂哩。”老婆和温和地劝说。
“不!”老汉别扭地说,“鸡蛋甭卖!”
“为啥哩?”
“我要吃。”
“你吃得了五个母鸡下的蛋吗?”老婆忍住笑又问。
“我早起冲得喝,晌午炒得吃,黑间煮得吃……”
从以上的对话里可以看出梁三老汉的内心世界,他的个性固执而强硬,与儿子的思想冲突已跃然纸上。
小说还描写了梁三老汉为儿媳妇上坟一事。这里既有对养子梁生宝的怨恨,又有对童养儿媳的悲悼,更是他自己孤苦不安心情的宣泄!公公哭儿媳这一违背常理的行为表现了他难以言传、不便诉诸语言的复杂微妙的心曲。
梁三老汉性格中固然具备勤劳善良、务实耿直、朴实厚道、忠厚老成等美好的品德,然而《创业史》也正是通过塑造像他这样勤劳的老一辈贫苦农民形象,来反映他们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憧憬眼前利益的守旧思想。他只相信共产党,一心向往社会主义,但作为一个小农生产者,旧社会给他带来的自私、愚昧、落后、保守等精神负担根深蒂固。“自私自利是精明,弄虚作假是能人,大公无私却是愚蠢。”[13]这是梁三老汉的做人标准,也是他为人处世的经验概括,更是他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意识保守的再现,这就使得他与梁生宝全身心致力于合作化,抵制自发道路的想法产生了必然的矛盾。作品细致入微地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展示了梁三老汉和梁生宝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过程,以真诚善意的嘲讽刻画出梁三老汉的两重性格以及他性格的转变过程,并对他转变的过程进行了传神地描写,他不是郭振山那种心里不同意、嘴上却说拥护的人;也不是白占魁那种“明日要实现共产主义,他也赞成”的机灵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庄稼人。严家炎认为:“作为艺术形象,《创业史》里最成功的不是别个而是梁三老汉”,梁三老汉是“全书中一个最有深度,概括了相当深广的社会主义历史内容的人物”[14]。自私狭隘、保守固执的梁三老汉,没有长远的眼光,自然也就看不到长远利益,也看不清儿子梁生宝所干事业的利益,不理解儿子梁生宝那种只“顾组织不顾家庭”的做法,对儿子又爱又恨,反对儿子入党,反对儿子的行为,他不相信合作化运动会给他带来好处,对于集体合作化自发地顽强反抗,但心里却时时刻刻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梁三老汉最终经过确凿事实的教育,相信了梁生宝所干的事业:“经过了买稻种的事实,进山割扫帚的事实,面对着两户退组而不动摇的事实,他对儿子从心底里服气了。‘在党’可以把一个庄稼人小伙子变得这样强大,窝囊受气一辈子的梁三老汉,有什么话说呢?”[15]梁三老汉“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在尝到新社会的甜头之后,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梁三老汉终于在“穿上了一套崭新的棉衣,在黄堡街上暖和而体面”,“一辈子生活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16]之后,认同了儿子所走的道路,他思想上的转变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民在经历这一史无前例的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中甘心情愿地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思想转变,说明广大农民群众从根本上是愿意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梁三老汉先是反对儿子组织的互助组,然后怀疑自己曾迷恋过的旧道路,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一边的双重性格,着重表现了梁三老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在现在看起来,正是这些落后的“中间人物”具有一定的生活真实性,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过程,揭示得如此淋漓尽致,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柳青在《创业史》中描写的梁三老汉形象,既有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也有对生活的朴素之态。作者不是从主观意念出发,而是从他14年居住在农村现实生活的体验出发再作描绘。生活在中国这个国度的广大农民,根本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每一次革命所携带的庞大思想观念。当时中国的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理解的全部内容就是:能吃上饱饭,穿上暖和的衣服,有自己的地种,有自己的牲口,不再受地主的剥削,有可以栖身的房子住。这并不奢华的要求,在今天人的眼里并不难办到,可在当时就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无法满足,也难以实现。文学作品就是要如实描写在所有制变革时期广大的农民群众心里的真实活动以及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