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巨著

第一节 《创业史》: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巨著

柳青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被看作是一座丰碑,他确立了文学如何书写中国农村的新范式,到现在无人能够企及,更无人能够逾越他的高度。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对陕西黄土地作家柳青的研究再度掀起热潮,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还是对经典性的史诗巨著——《创业史》的赞誉。美国学者雷·韦勒克·奥·沃伦曾强调:“一部作品的成功,生存和再度流传的变化情况,或有关一个作家的名望和声誉的变化情况,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当然,有一部分也属于文学的‘历史现象’。因为,声誉和名望是以一个作家对别的作家的实际影响,以及他所具有的扭转和改变文学传统的力量来衡量。”[2]陈忠实曾对老师柳青的《创业史》做出过这样的高度评价:“《创业史》是那个时代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它超越了同时代所有农村题材作品。柳青在作品中塑造了一批真实、可信的农民形象,他对乡村生活的理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之所以《创业史》在文坛上具备如此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因为这部作品具有史诗的高度。

柳青前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及至小型长篇小说,诚如众多的文学评论家所概括的那样,都是为后期创作长篇巨制所做的铺垫工作。柳青本人对此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作家所有的作品,从广义上来说,都是为他后来的作品做准备——思想上的准备,艺术上的准备。”[4]柳青他不曾离开过“生活的学校”,并不断进修遨游于“政治的学校”和“艺术的学校”之中,对《创业史》的精妙构思可谓“蓄谋已久”,规划出要分四部来进行创作的长远规划。第一部写互助组成立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第三部写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直至农村人民公社建立。柳青前前后后用了六年的时间最后创作完成了三十多万字的《创业史》第一部的初稿,又用了十余年的精力修改了十二万字的《创业史》第二部中的第一章到二十五章的初稿,后在《延河》连载了下卷的前四章。这部作品计划用四部写就,笔触所聚焦的蛤蟆滩下堡村,已经从几个互助生产小组发展到一个初级合作社的规模,再将后来出现的另一个初级社作为竞争对象,进而二合一联合为高级合作社。下堡村这一变迁的历程,不仅涉及人们思想的、感情的变化过渡,也涉及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变化过程,为探索中国广大农民的历史命运,揭示新旧事物的矛盾和力量的斗争,以肯定新事物否定旧事物,来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品具备了史诗品格。

柳青的《创业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继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之后,又一部反映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且具有宏大的史诗规模、史诗意味和史诗性美学追求的长篇巨作。以“创业史”作为题名,史诗性早已显露出来,不管人们现在是如何看待和评价《创业史》中描写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但当时的整个中国社会所有的人们都亲身经历并积极参与到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之中,触及具有史诗性质的重大题材——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创业史》反映的政治经济、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几乎触及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相当深刻地概括了历史,挖掘现实生活。为了充分体现《创业史》的深刻性,作家把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展现,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置身于历史自身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来阐释,使《创业史》具备了史诗性的品格和史诗性的风范。

虽然柳青最终没能完成这部恢宏的史诗般的鸿篇巨制,但在这部浩繁描写气势磅礴的农民命运史的巨构工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试图将中国农村作为缩略图来进行全景式描写的意图渗透于小说创作中的良苦用心。按照创作史诗规模作品的要求,《创业史》第一部在结构上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前有“题叙”,后有“结局”。“题叙”上溯历史渊源,为行将开始的农村里的各种斗争提供和铺染了宏大的背景,“结局”交待清楚了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同时又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题叙”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结局”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作者原定多部头的)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与发展,使思想的包蕴更加丰富与深广,给人以生活的纵深感,从而强化了作品的史诗效果。“题叙”中作者主要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的悲惨历史和立业的艰难故事,这是对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所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富裕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拼到老拼到死,一代一代也难以实现。“题叙”意在表明,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劳动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地富裕起来,创立家业,过上自己向往的理想生活。然而创业之路十分艰难,充满曲折和坎坷,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主要围绕着中国共产党一手培养起来的好干部梁生宝,带领蛤蟆滩的农民从一起建立互助小组开始,写到互助组的巩固发展壮大,最后到灯塔社的建立为止。在这一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作者深刻地概括了以梁生宝、高增福等为代表的贫雇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拥护合作化运动,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坚决和以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为代表反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富农以及富裕中农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这场两种势力的较量中,以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为主的梁生宝互助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蛤蟆滩的各项斗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不仅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创业史》为我们展现的内容错综复杂,色彩斑斓。作品以梁生宝领导的蛤蟆滩下堡村的互助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个阶层人物之间复杂阶级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业合作化中农村社会农民群众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对待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私有制所持的立场和感情的飞跃。也可以说,柳青笔下描写的农业合作社运动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进行创家立业的创业者的心灵变化史。

《创业史》的主要内涵是围绕着主人公梁生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立的互助组而展开故事的发展的。在万恶的旧社会,梁三老汉所进行的几次创业都失败了;他的儿子梁生宝比他精明、能干,但同样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那时农民的创业史,不过是劳苦史、饥饿史和耻辱史。土地改革之后,梁三老汉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满心欢喜,又想再次进行他的创家立业,梦想做“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但是,梁生宝的心却变了,他不想只创自己的小业,因而背离了继父的管教,按照中国共产党所指引的方向,和自己的好朋友有万、欢喜、任老四等组成了互助组,满怀着热情和壮志,准备雄心勃勃地要创社会主义的大业了。互助组这个社会主义新生幼芽的出现,不但使梁家父子之间出现了矛盾,打破了草棚院的宁静,而且也震动了整个蛤蟆滩,引起了各种人物的密切关注。在激烈的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国营经济的支持,冲破种种艰难险阻,夺得了秋季大丰收,既给农民增加了收入,又把余粮卖给了国家,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互助组因此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并且转为初级社。在事实面前,梁三老汉服气了,他由反对合作化变成赞成合作化,郭世富认输了,郭振山的威信下降了,姚士杰的诡计破产了。从草棚院到蛤蟆滩,各种矛盾都发生了转化,出现了新的统一。小说通过描写社会主义力量和自发势力的初步较量,歌颂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形象地说明了在中国农业社会里农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才能真正过上自己幸福美好的日子,才会有光辉灿烂光明的未来,这才是真正的创业史。

《创业史》描写了农民由不自愿到自愿接受公有制的过程。作者以人物为中心来构思这部作品中的“生活故事”。因此,《创业史》给读者深刻印象的不是曲折离奇的情节和令人击节的典型细节的描述,而是对活生生的人物进行的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深层次的心理直接剖析以及对人物语言、动作的形象描绘。由故事入手,到由人物入手来构思小说,是作者创作上的一个飞跃。作者从自己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广大的读者塑造了一批堪称典型的人物形象,如史书立传一般,采用将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和泾渭分明的对比手法,来刻画出人物性格的深层底蕴。例如梁三老汉,他是一个小私有生产者的典型,却有着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是评论界公认的被作者塑造的杰出艺术形象。作品中细腻、深刻地描写了他的思想转变的过程与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以此来说明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再如梁生宝,作为从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平凡而又高尚、脚踏实地而又富有理想的人物形象,他是组织互助组、筹建初级社的带头人。在“活跃借贷”“离乡买稻种”和分稻种、“进山搞副业”等事件中,他总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带动别人,以此来表现他身上所具有的克己奉公、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和所具有的时代精神,他的身上闪烁着炫目的革命理想和美学理想的光辉。但另一方面,他坎坷的人生命运,小时候跟随母亲讨过饭,长大了当过长工和“地下民工”,饱尝了个人创业的心酸,再加上旧时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使他自然投向中国共产党的怀抱和革命的洪流,迅速地抛弃了私有制的重负,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与父辈迥然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成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他的形象无疑是对当时那个特殊时代的典型人物形象的浓缩,他的人生经历也见证了那一代人的历史。因此,小说在人物刻画上的成功无疑为它能够成为史诗性的作品增色不少。

小说没有简单化或表面化地去描写各类人物。首先,《创业史》揭示了中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作家的笔下贫农阶层,由于眼界不够开阔,觉悟不高,很多的事情总是以自身利益为重,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他们的想法并不统一,并非是铁板一块坚不可摧的,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有的人态度坚定、心甘情愿同站在梁生宝一边,与他肩并肩、同心同德地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如高增福、冯有万;有的并不愿和梁生宝一起,成为互助组的人,如梁三老汉、王二直杠这些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潮流的人。自从梁生宝成了蛤蟆滩互助组的带头人之后,梁三老汉和王二直杠头脑中固有的私有制观念,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阻力,梁三老汉对儿子领导的互助组长时间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离开人世之前也没能接受社会主义制度。其次,《创业史》这部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层之间、家庭之间、邻里之间以及党组织内部之间、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作品描写了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姐妹之间、妯娌之间、邻里之间、男女之间、恋人之间、亲戚之间、朋友之间、仇人之间、翁媳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党员与非党员之间、先进与落后之间、新思想与旧脑筋之间、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终南山、关中平原、蛤蟆滩、关渠岸、稻田、秧圃、渭河船、火车站、黄堡市场、纺纱厂、外县、竹林……大的、小的、远的、近的,五彩缤纷,场景变幻,观其景究其形,虚虚实实,气象万千。梁三老汉固执,姚士杰阴险,郭世富狡猾,王二直杠难缠;梁生宝真,梁秀兰纯,生宝妈善;高增福苦挣,冯万有义气,任欢喜稚嫩,任老四寒酸;改霞甜静,素芳绵柔,拴拴笨拙,占魁懒惰……性格千差万别,都随着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每个人按照各自所处的地位依照各人的性格进行表演,生动具体,形神兼备,令人惊叹。这些表现在行动上、思想上以及心理变化上的思想性格之间的冲突,都与这场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或直接或间接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割裂开来,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真实生动地加以再现。总之,《创业史》叙述的是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的一部“生活故事”,然而作者却以他那精细的笔触为我们精心绘制出了一幅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创业史》这部作品从它的规模气势、社会历史容量来看,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巨著,也是一幅以梁生宝带领广大农民奔向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为中心,视野开阔、雄奇壮丽的历史画卷,更是一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人物铺开故事情节,来反映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历史性变化的力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总而言之,读《创业史》,使人感受到它是浩瀚湖海,似起伏群山,像森林万倾,如星空灿烂,一句话:生活中应该有的,作品里几乎全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