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现实主义

第六章 现实主义

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就是现实主义,它提倡全面客观冷静地体验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如实地表现和描写,这一创作方法是陕西地域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一直固守和坚持的一种创作方法。

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是在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又与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碰撞,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现实主义,它采用塑造典型人物的创作模式,在中国文坛独领风骚,居于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我国现代文学进程中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方文化文学滥觞于中国社会后所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现象,几经变化而成为主流思潮的。五四前后,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传入我国,影响深远,新中国建立后,本土现实主义传承了五四新文学的写实传统,也受到了三四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进入当代之后,它经历了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化时期,经历了20世纪中叶30年的跌宕起伏时期,经历了20世纪后20年的改革发展时期,又先后经历了毛泽东延安时期的文艺思想作为现实主义的“变体”,这一基本的观念一直延续到了五六十年代以后,经历了“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现实主义”,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接受与传播的扭曲为“伪现实主义”,七十年代末现实主义在新时期文学中得以复归,八十年代现实主义受到西方现代派冲击之后被冠以“过时”,九十年代“新现代主义”融合现代元素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现实主义在我国接受与传播的曲折道路,使得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特性。

陕西地域作家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高建群、冯积岐等,他们是陕西地域作家群中的佼佼者,他们都对陕西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文学创作方法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外来的许多种写作方法先后被介绍到了中国,并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时候,就有很多人认为陕西作家群固守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经过时落伍了。但陕西地域的作家们仍然有一部分人坚持使用现实主义这个“过了时”“落了伍”的方法进行创作,比如: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路遥,他的文学创作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证,可是他的眼光,已经从农村转向了城市交叉地带;邹志安的后期创作进行了“爱情心理探索”;陈忠实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除了注重借鉴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外,还特别注重关注人们的社会生活,从现实生活转向历史的探索,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

由此可以看出,在陕西这块神奇的黄土地域上,属于黄土文学流派的三位代表作家柳青、路遥、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均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线索——对现实主义的坚守。这一流派的作家在创作手法上秉承了柳青开创的现实主义精神,竭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不断努力探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独到发现和表达,对这种敏锐发现的独到表达就是黄土文学流派的作家各自遵循导师柳青开创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血脉的丰富与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路遥因为长期所处地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陈忠实居住在八百里秦川这一广袤的地域,因而通脱开放了许多,《白鹿原》的成功,就是对导师柳青开创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了大胆突破与超越。他们在自己的文学创作的不懈探索中,发展了前辈的精神,超越了前辈的创作,也突破了自己,进而丰富和发展着现实主义的内涵,证明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在不断的流变中改进的,仍然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召力。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尽管“现实主义”含义几经变化,其命运升沉起伏,但都无损于《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三部文学作品在他们创作的各个时期和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