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叩响圣殿

二、叩响圣殿

1962年陈忠实高中毕业了,高考落榜粉碎了他的大学梦,“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52]。在人生的第一个驿站面前,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在痛苦中度过了两个多月“漫长”的青春岁月后,开始以顽强的意志与命运进行抗争。在西安郊区毛西公社蒋村初级小学担任了仅有两名教师的民请教师[53],每月28元工资,年底结算。

人生中的梦有很多,他想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然而文学梦还在,只要有梦存在就会有光明的未来,他现在的希望就在自己要追求的文学梦里。陈忠实做了一个决定:自学文学,并把文学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唯一梦想。他给自己限定了一个时间:自学四年,和所有的大学生一样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学业,把基本功打得扎扎实实,力争“大学”毕业时,能完成一篇文学作品的发表,使自己顺利毕业。他把自己在高中二年级文学墙报刊登的习作散文《夜归》重新做了修改,再次投给《陕西日报》,又一次陷入期待的焦灼、惶恐的等待之中。直到1965年3月,他重新构思,打破已有的框架,一切从头再来,以《夜过流沙沟》为名,投稿方向也改为市报,终于破茧而出。“这是我的变成铅字见诸报刊的第一篇习作,历经四年,两次修改,一次重写,五次投寄,始得发表”[54]

处女作散文作品的发表,使陈忠实从自信和自卑的痛苦折磨中站立起来,他战胜了自卑不断与命运进行较量,自信心明显得到了增强:“没有天才或天分甚微的人,通过不息的奋斗,可以从偏心眼儿的上帝那儿争得他少许赋予我的那一份天资。”[55]他以契诃夫的话:“大狗小狗都要叫,就按上帝给他的嗓子叫好了”激励自己,“我不敢确信自己会是一个大‘狗’,但起码是一个‘狗’了!反正我开始叫了”[56]。这以后,他又连续“叫”出了四篇散文习作:《杏树下》(1965年4月17日《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樱桃红了》(1965年12月5日《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迎春曲》(1966年4月17日《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和《春夜》(1966年3月25日《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这些习作的发表,给他带来些许的精神安慰,但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与一个作家的标准相距甚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自满和侥幸心理。为了弥补自己没能上大学进行系统学习、知识匮乏的遗憾,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创造了,只有多读多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这时的他,什么都读,什么都写,用“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成就了几篇模仿性的习作,这些习作使他叩响了文学殿堂的神圣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