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巨星陨落
2016年4月29日7时45分,陈忠实走完了他74载的人生路程,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一生耕耘热爱的这片黄土地。消息传出,亲朋好友、万千读者沉痛不已,陕西省作协在高桂滋公馆设立了追思堂,作协古老的门头上悬挂着黑色的横幅“沉痛悼念著名作家陈忠实同志”,旁边是巨幅挽联“忠于人民,忠于生活,忠诚觅得原上鹿;实为楷模,实为经典,实绩赢得举世名”,用先生的名字概括了他的创作和他的人品,灵堂门前的对联“一支巨笔直书时序百年梦,千篇真文尽抒乾坤万里心”引起了更多人的哀思。连续数日,一批又一批的市民、读者自发赶来,上至九旬老者下至稚嫩学童,有来自书法、绘画、影视等领域的知名人士,有从上海坐第一班飞机抵达的女教师,有放下生意赶来的商人,有各大院校的学生,有陈忠实生前扶持帮助过的文学爱好者。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都送来表示慰问的花圈;全国各地出版社、文学杂志社等的唁电如雪片般飘来。花圈已摆满了作协的院内,还有各方人士送来的鲜花花篮和挽联,洁白的鲜花寄托着人们无尽的哀思,为先生送最后一程。
陈忠实先生的遗像摆在追思堂正中,洁白的鲜花簇拥着遗像,遗像前面摆着他“死后垫棺作枕”第一版的《白鹿原》和一套线装本的《白鹿原》。遗像旁有两副挽联,分别是“关中正大人物;文坛扛鼎角色”和“耿耿忠心,披肝沥胆,一世不变赤子梦;绵绵实意,撼天动地,千秋犹唱白鹿原”,简练的文字概括了先生的赤子情怀和为文学付出的一生。遗像前摆满了鲜花,都是社会各界自发送来的,每个人都静静地站在灵前向先生三鞠躬,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先生的哀悼。连日来,已有近万群众自发为这位文学巨匠送行,祭奠灵堂里一张张悲痛的面孔和一行行不舍的眼泪,都在无声诉说着难忍的离别。陕西板胡学会的演员,在陈忠实灵前奏响了他一生最钟爱的秦腔,以寄托对陈老的哀思;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的团长赵阳武等人,在陈忠实去世的当晚,将《赵氏孤儿》最后一场的《挂画》进行改编并取名为《痛煞煞把名士一命陨亡》,内容为:“陕军东征时你为主将,白鹿原铸心血千古流芳,祭英灵天地黯秦声悲唱,痛煞煞把名士一命陨亡。”在陈忠实灵前,亲口唱出自己的心情。陕西秦腔易俗社社长惠敏莉演唱了自拟的唱词:“先生枕书驾鹤去,白鹿原上顿觉空。长歌当哭神州地,江河呜咽忆忠魂!”西安商友社创排了大型秦腔现代剧《白鹿原》,饰演田小娥的国家一级演员韩莉霞含泪向陈忠实献上其中的经典唱段,向先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5月5日上午,数千名各界人士表情凝重,默默不语,胸前别着一朵小白花有序来到西安殡仪馆咸宁厅,参加陈忠实追悼会,为中国文坛的大先生送行。每一位参加者都很悲伤,他们有的举着陈忠实先生的照片,有的拿着陈忠实的《白鹿原》作品,有的带着为陈老题写的挽联,排着队默默地走向追悼会现场,场面很是感人。西安第四十三中陈忠实母校的师生来了,陈忠实笔下白鹿原上的乡亲们来了,三个“白嘉轩”的扮演者濮存昕、张嘉译、吴京安来了,绘画界的名人名家刘文西来了,文学界的著名作家贾平凹、高建群来了,评论界的著名评论家肖云儒、李星、畅广元来了,作协主席铁凝来了,影视表演艺术家许还山、孟冰、张铁林、郭达来了,文艺界的著名歌手孙浩来了,著名歌唱家贠恩凤来了,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孙存蝶来了,“陕北歌王”王向荣来了;他生前认识的、不认识的各界朋友都自发前来吊唁这位陕军文坛的巨擘,他们眼里含着泪水,悲痛不已,痛惜这位陕西文坛巨星的陨落。
陈忠实先生的离世是中国文坛的一大损失,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哀思,表达对这位当代作家的崇高敬意。这份敬意,不仅缘于他的代表作《白鹿原》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而且缘于他“端庄正大、忠厚率真”的品格,缘于他始终脚踏实地、保持质朴本色的大家风范。不少的网友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留言缅怀陈忠实,文坛在追忆,作协在追忆,影视界在追忆,歌剧人士在追忆,不少的单位都在追思这位文坛的巨擘。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为人质朴却具有浓浓的亲和力,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坛的重大损失,也是陕西文学界不可弥补的损失。”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忠实骤去,我心垂泪。忠实骤然离去,文坛悲恸,读者哀伤。忠实自管潇洒而去,沉雄深厚的《白鹿原》必定永放光彩。”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陈忠实是一个生活上非常简朴的人,看着始终像个农民,最多像个支部书记,不会有人把他想象成更大的干部。”著名作家、陕西作协主席贾平凹:“他的去世是‘陕军团’重大损失。”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高建群:“中国文坛的天空塌了一个角。”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他曾发誓要写部垫棺材的作品,如今带上《白鹿原》可以安歇了。”《青年时报》,在2016年5月3日,举办以《他带走“一个民族的秘史”》为题的纪念活动,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审、副总编辑何启治说:“他表现得非常乐观。”杭师大教授、文学评论家夏烈认为,“陈忠实扛起了中国百年的历史,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有担当的作家”。第六代导演王全安认为“他走得太早了”。华商网-华商报在2016年5月6日以《陈忠实走了,文学依然神圣》为标题,刊登了陕西著名评论家肖云儒“《白鹿原》堪称现实主义的经典”;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红柯“《白鹿原》最成功的是一系列男人形象”;陕西省作协原副主席、当代作家冯积岐“陈老师说,只要思想深邃,就会出新意”,以及《西北大学学报》主编、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炜评“陈忠实渐次实现了自我超越”的追思言论。北京人艺版《白鹿原》中白嘉轩的扮演者濮存昕“采风5天,他每天都陪着我们”;陕西外事学院版《白鹿原》中白嘉轩的扮演者吴京安“对我们的改编他分文不取”;陕西人艺院长,陕版《白鹿原》制作人李宣“他常趁护士不在偷偷给我们打电话”;北京人艺陕西人艺版《白鹿原》编剧孟冰“他掏空生命去创作”。歌剧《白鹿原》导演易立明“就差一点,陈先生就能听到歌剧的音乐了”。电影《白鹿原》中黑娃的扮演者段奕宏“他让我‘学为好人’”。田小娥的扮演者张雨绮在微博中发文悼念陈忠实:“陈老千古,一路走好,唱念做打,徒记心中!”电视剧《白鹿原》中鹿子霖的扮演者何冰“他在排练厅非常谦恭有礼”。《白鹿原》剧组全体人员,得知陈忠实先生去世的消息时,都震惊不已,并在官方微博上说,“没能让您看到是我们永远痛彻心扉的遗憾!”剧中扮演白嘉轩的张嘉译说:“与先生虽未谋面,但有幸出演‘白嘉轩’却仿若是与先生的一次神交。”田小娥的扮演者秦海璐遗憾她没能见陈老一面,在微博惋惜:“文坛巨擘魂归时,万古人间四月天。”哈文转发了中国新闻周刊关于陈忠实去世的消息,并点蜡为先生送行。翟天临发文沉痛悼念:“可惜陈先生还没有看到电视剧版《白鹿原》,谢谢陈先生创作的孝文”。陈忠实先生去世一百天,由陕西省广播电视台明珠朗诵艺术团、荞麦园美术博物馆、竹韵诗社联合举办《忠实百日——文学依然神圣(纪念陕西文坛巨匠陈忠实先生诗文朗诵会)》,贾平凹在这个朗诵会上讲了话,他说:“陈老是极其典型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究立德立言。他的立德,在于他有大政治的情怀,即爱国爱民,天下意识,信仰坚定,扶贫助弱,行为刚毅,敢思考,敢担当。……他的立言,在于他终其一生都在宣传弘扬中国的文化,他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文化的皇皇巨著,中国文学史上必有它的浓墨重彩。正是他的立德立言,时代不会忘他,社会不会忘他,他的人格和文字的魅力永在。”
在陈忠实去世一周年后,新华网发表了“回忆那些温暖瞬间”,以纪念这位文坛巨擘;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再度上演,迎来了第一百场演出;凤凰资讯也组织举办了一周年纪念专号,80集电视连续剧也将在一周年之际开播。大师虽已远去,他的身后,为我们留下了一串串感人肺腑、回味绵长的故事。文学依然神圣,《白鹿原》永久地载入文学史册,深厚而韵味悠远。陈忠实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他的足迹,让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作品,更是照耀着我们的精神之光。
陈忠实出身寒门,生长于穷乡僻壤,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磨难,自小就养成了执拗谨守的强韧个性,低下的生活地位和困顿的经济境况造就了他深刻的自卑心理和强烈的恋乡意识。取惠于新制度、受恩于共产党,使他的人生信念和文学理想熔铸着显豁的主流意识和理想色彩。其文化人格雄健豪壮,艺术风格朴实厚重、遒劲明朗。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陈忠实贯之终生的艺术追求。著述不丰、良莠不齐,是他全部创作的重要特征。幸运的是,《白鹿原》有力划开了陈忠实与庸常作家的界限。
【注释】
[1]李建军:《论陕西文学的代际传承及其他》,《自由评论·当代文坛》,2008年,第2期,第16页。
[2]《著名作家柳青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1978年6月23日。
[3]柳青:《在故乡》,《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4]柳青:《毛泽东思想教导着我》,《人民日报》,1951年9月10日。
[5]载《中学生文艺季刊》1936年第二卷第二号。
[6]柳青:《我的生活和思想回顾》,转引蒙万夫《柳青传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版。
[7]柳青:《我的生活和思想回顾》,转引蒙万夫《柳青传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版。
[8]柳青:《毛泽东思想教导着我》,《人民日报》1951年9月10日。
[9]柳青:《转弯路上》,见《柳青专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
[10]柳青:《毛泽东思想教导着我》,《人民日报》1951年9月10日。
[11]柳青:《毛泽东思想教导着我》,《人民日报》1951年9月10日。
[12]柳青:《我的生活和思想回顾》,转引蒙万夫《柳青传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版。
[1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1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07~208页。
[15]路遥:《路遥文集·在困难的日子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375页。
[16]路遥:《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土地的寻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64页。
[17]路遥:《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土地的寻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64页。
[18]贾平凹:《怀念路遥》,申晓编《守望路遥》,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9]马一夫、厚夫、宋学成:《路遥纪念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4页。
[20]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2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59页。
[22]厚夫:《路遥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2页。
[23]秦兆阳:《要有一颗火热的心——致路遥》,《中国青年报》1982年3月25日
[2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5]路遥:《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6]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27]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28]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9]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30]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3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3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3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3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35]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36]王刚编著:《路遥纪念馆研究书系·路遥年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2016年版,第234页。
[37]路遥:《路遥文集·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529页。
[38]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页。
[39]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别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8页。
[40]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别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9页。
[41]贾平凹:《怀念路遥》,申晓编《守望路遥》,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2]作者喻此书为自己死后垫棺作枕之遗物。陈忠实:《告别白鸽》,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222页。
[43]陈忠实:《家之脉》,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44]《陕西爆发关于“陕军”的大争论》,《文学报》,2000年12月14日。
[45]民间习俗,在人的每第十二个年头,即本命年里,讲究系红腰带之类的东西,意在避邪、祈佑长命。
[46]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收获与耕耘》,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4页。
[47]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收获与耕耘》,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4页。
[48]陈忠实:《父亲的树》《吟诵关中》,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49]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第一次投稿》,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50]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兴趣与体验——〈陈忠实小说自选集〉序》,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页。
[51]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兴趣与体验——〈陈忠实小说自选集〉序》,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59页。
[52]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收获与耕耘》,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页。
[53]据邢小利讲,在他查阅的资料里非公办教师不叫民办教师,而叫民请教师。
[54]陈忠实:《何谓良师——我的责任编辑吕震岳》,《陈忠实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557页。
[55]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收获与耕耘》,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7页。
[56]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答读者问》,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73页。
[57]陈忠实:《家之脉》,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58]发表于《工农兵文艺》1972年第7期的小说栏目头版。
[59]发表于1972年8月27日《西安日报》
[60]发表于1972年10月22日《西安日报》
[61]《陕西文艺》1973年9月第3期
[62]《陕西文艺》1974年第8期
[63]《陕西文艺》1975年第4期
[64]《人民文学》1976年第3期
[65]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答读者问》,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页。
[66]《陕西日报》1979年6月3日
[67]原刊1979年6月3日《陕西日报》,获中国作协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68]陈忠实:《家之脉》,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69]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文学这个魔鬼》,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页。
[70]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二》,《关于中篇小说〈初夏〉的通讯》,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92页。
[71]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六》,《在〈当代〉,完成了一个过程》,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72]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创作感受谈》,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92页。
[73]刑小利:《论陈忠实的创作道路与文学地位》,《西北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89页。
[74]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答读者问》,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75页。
[75]邢小利:《陈忠实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9页。
[76]邢小利:《论陈忠实的创作道路与文学地位》,《西北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90页。
[77]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关于〈白鹿原〉与李星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
[78]陈忠实:《从〈跳底子〉看关中人的心理结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79]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关于〈白鹿原〉与李星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页。
[80]陈忠实:《告别白鸽》,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81]陈忠实:《家之脉》,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82]陈忠实:《家之脉》,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83]陈忠实:《家之脉》,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84]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85]小雨:《一部展现民族灵魂的大作品——〈白鹿原〉研讨会综述》,《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
[86]《一部可以称之为史诗的大作品》,《〈白鹿原〉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87]梁亮:《论〈白鹿原〉与〈废都〉》,《〈白鹿原〉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88]何西来:《〈白鹿原〉评论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89]邢小利:《陈忠实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7页。
[90]雷达:《20世纪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小说评论》,2009年第1期。
[91]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原下的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3页。
[92]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三九的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9页。
[93]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三九的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