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浮沉
1966年,路遥初中毕业前原打算报考一所中专学校,以尽快改变自己困苦的人生命运。不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0月份,他随延川县“红卫兵”到北京串联,和当时的亿万青年一样,出于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崇拜,路遥满怀激情地投入了那场造反运动。上大会,念批判稿,博得阵阵掌声;登高墙,贴大字报,引来簇簇观众。他以“王天笑”的笔名,写过一些引起轰动的大字报和大批判文章。正是得益于学生时代号召力强、笔杆子利的这两大特长,他很快脱颖而出。畸形疯狂的年代,只是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的他,由于组织能力出众,成为延川中学初中1966级乙班的红卫兵组织“井冈山”的领导者,当时闹得轰轰烈烈的“红四野”的主力军就来自他领导的“井冈山”,最终他被推选“红四野”的军长,统领8000余人。
经过两年多乱哄哄的“文攻武卫”,“文化大革命”开始“大联合”。1968年9月15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在县城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宣告成立,他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年仅19岁的他作为群众代表,被推任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这件事本身说明,当时社会戏剧性的异常。果然时过不久,他就被口头宣布停职,回家务农。命运瞬间从浪尖跌入谷底,路遥的仕途被终止了。
有道是,天无绝人之路。在延川,路遥的人脉很旺,左右逢源。上到县级领导,下到社队干部,同学朋友,下乡知青,都乐意关照接济他。1969年春,路遥回村劳动没几天,在养父“拜识”的几个村干部的庇护下,他不但当上了马家店小学的民办教师,而且顺利地入了党,随后,时任延川县革委会宣传组副组长的曹谷溪,说服了当时延川县有关领导,以农村通讯员、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义,分别将他抽调到县革委会通讯组和延川县毛泽东文艺宣传队进行培训,进驻县百货公司搞社教。但是,民办教师和宣传队员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县上的朋友们根据路遥的处境和特长,鼓动他搞文艺创作。于是,从1970年到1973年上大学前,路遥在诗人曹谷溪的鼎立扶持下,背着一个装着纸笔和《创业史》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黄背包,奔走于县委通讯组、文艺宣传队和各种学习、培训会议,过上了窘迫但却充实的“食客”和创作生活,而且成绩不菲。
1970年,他第一次用“路遥”的笔名在县文化馆出版的油印小报《革命文化》上发表了处女作——《车过南京桥》,这首诗后被陕西群众艺术馆主办的《群众艺术》选载。
1971年,诗歌《老汉走着就想跑》《塞上柳》发表于《延安通讯》。这年路遥参加编辑曹谷溪主编的诗集《延安山花》,其中收录路遥十几首诗作。《延安山花》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路遥曾这样评价《延安山花》:“可以说这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大陆上第一本有泥土气息和文学意识的诗歌集子,不能不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16]
此时的路遥,已不停留在一种文学形式的探索上,开始探索叙事诗、散文和小说的写作。如300多行的叙事诗《桦树皮书包》,初次显露了他运用诗的叙事才能;小说《优胜红旗》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活灵活现,显示出他塑造人物、结构故事的能力。
路遥以一种与命运决战的姿态,以一种狂热痴迷的心态,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而文学创作的初步实践,也挖掘出了他生命深处的巨大潜能,他的才华日渐显露,成绩日渐突出,知名度也越来越高。1972年8月2日《陕西日报》载《〈山花〉是怎样开的?》写道,“城关公社刘家圪崂大队创作员王路遥同志,一年中创作诗歌50余首,其中有6首在报刊上发表。”《人民日报》1973年11月30日《重视群众文艺创作,牢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文章中,表彰束鹿、延川蓬勃开展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活动时,介绍“刘家圪崂大队回乡知识青年王路遥,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亲眼看到广大贫下中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劈山修渠,改土造田,深受鼓舞和感动,他一边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写出50多篇文艺作品,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的精神风貌,他写的诗歌《老汉走着就想跑》《塞上柳》《进了刘家峡》以及小说《优胜红旗》等,已在地方报纸和陕西省文艺刊物上发表”。路遥的作品,引起了省内外评论界的重视,一些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在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中都屡次提及他,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但应该看到,路遥此时所创作的作品,还比较稚嫩,没有什么特色,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了,但这些却为他后来进行创作做好了铺垫,打好了基础。路遥对这些作品作过这样的评价:“尽管那时候的作品甚至一篇也不能编入现在的文集里,但它在人生的篇章中永远占有不可磨灭的一页,那是在干涸的精神土地上长出的几棵稀有的绿草,至今仍然在记忆中保持着鲜活。”[17]路遥在延川这个“交叉地带”搞创作的同时,也走出了初恋失败的阴影,收获了另一段爱情,他与北京知青林达相识相知,并终于走进婚姻殿堂。然而这段婚姻并不幸福,有善始而无善终。
对于路遥“文化大革命”中“翻江倒海”的这段经历,许多研究者和文友大都在文章中采取了尽量回避的态度,或一笔带过,或认为路遥热衷“革命”只是为了“有口饭吃”。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也无须回避,因为这是影响路遥人生道路和精神、气质、性格的重要经历。关于路遥为什么参加造反?问题既不复杂也不神秘,时代使然。重要的是在芸芸众生中,路遥为什么会出类拔萃,一路青云?这至少显露出路遥非同一般的才能和气质:写作功底、组织号召能力强和不甘人后、要强抗争的性格气质,以及关心时政大事、关注社会生活的良好素质。所有这些才能和素质,在他以后的文学生涯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正如贾平凹先生在纪念路遥逝世十五周年的纪念文章《怀念路遥》时所说:“路遥是一个大抱负的人,文学或许还不是他人生的第一选择,但他干什么都会干成,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