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难岁月

一、苦难岁月

1949年12月2日(农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在陕西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一孔普通的窑洞里,路遥出生了,他是陕北农民王玉宽和马芝兰的头胎儿子,目不识丁的父亲当时只给他起了个乳名“卫儿”,这就是7年后的王卫国,20年后的路遥。此时是开国大典举行后的第二个月,是真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由于种种原因,一出生饥饿和贫困就与他如影随形,苦难——奋斗,构成了路遥人生和创作的永恒主题。

在这个缺吃少穿、饥寒交迫的苦难家庭,幼小的路遥很早就懂得了给家人分忧,在上山砍柴、下沟挖野菜的劳动中,他长到了上学的年龄。但随着弟妹的不断出生(四个弟弟,三个妹妹),父母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做出选择,把路遥过继给延川县他的伯父。临行前,父亲找了村里的先生给路遥起了名字叫王卫国。

1957年秋末的一个清冷的早晨,父亲带着小路遥从家里出发了,这一老一少大约要走将近200华里的路程,他们的目的地是南面延川县的郭家沟。在那里,住着路遥的伯父和伯母,当晚,他们赶到清涧县城,在别人家借宿一夜。第二天一早父亲用自己身上仅有的一毛钱,买了一碗儿子从未喝过的油茶,等儿子喝完,父子俩便继续赶路了。饿了,讨饭;渴了,向善良的乡亲讨碗水喝。这孩子脚上的鞋早已磨破,脚上磨出了血泡,一路艰辛不必多说,路遥心里全都明白,父亲跟他说是到伯父家玩玩,住几天,实际上是要把他永远地留在这里。

几天以后的一个早晨,老实巴交的父亲唤醒儿子,对他说他要去赶集,下午就回来,要他哪儿也别去。路遥点点头,但是他知道父亲是要悄悄溜走。趁家里人不注意,路遥抄近路来到村边一棵老树背后,含着眼泪看着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佝偻着身子,夹着个包袱,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山路,悄无声息地走了。

他眼巴巴地望着父亲的背影,伤心至极,但是他却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一任泪水从脸上流过,一滴滴地落在他稚嫩的心田。后来,路遥在回忆时说:“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但我咬着牙忍住了,因为我想到我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父亲没有能力供我上学。尽管泪水唰唰地流下来,但我咬着牙,没跟父亲走。”[14]

这是路遥人生路上的第一次伤心之旅,在情感上留下永远的痛。后来路遥成为专业作家之后,曾经多次去过陕北,却很少踏上清涧县的地界,因为那里曾是他伤心落泪的地方。与此同时,这段经历也促成了路遥独立人格的形成,小小的年纪,就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实属不易,要想活下去,靠别人是不行的,只能靠自己。路遥从此形成了外弱内刚,极度自卑与自尊,一贫如洗却不失高贵的矛盾性格。

路遥的伯父之所以落户延川县,缘于1940年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的一次大移民。当时,路遥的祖父响应号召带着三个儿子举家南迁,在距延川县城15华里的郭家沟安了家,经过几年辛苦打拼,日子刚有起色,但接连的婚丧嫁娶,苦心积攒的家当也消费殆尽,光景渐趋衰落。后来,路遥的父亲王玉宽和叔父王玉富又回到清涧老家,只有伯父王玉德留在了延川。路遥弟妹众多,伯父伯母却一直膝下无子。就这样,路遥从一个家,走进了另一个家庭。

伯父的家境其实也好不了多少。1958年春,路遥进入本村的马家店小学读书,虽然饥一顿,饱一顿,总算还能凑合地读了四年初小。当他进入延川县域关小学读书的时候,吃住都要在学校,家中供他上学就很难了,况且那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作为“半灶生”的他只能是有一顿没一顿地吃冷餐了,吃冷餐的学生家境都很贫困,被人瞧不起,要想改变这一局面,找回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书或编织笑话,用海波的话说“拿笑话当饭吃的孩子非等闲之辈!”每到星期三、星期六下午,是半灶生回家取干粮的日子,他就到延川县文化馆小小的阅览室一本一本、一份一份地阅读过去,不到下班关门时间,他是不会离开的。虽然他吃的穿的比县城的学生都差,但他读的书比任何一个学生都多,当许多学生还不知道《三国演义》时,他便能绘声绘色地讲述里面的精彩片段了。路遥回忆道:“饥饿经常使我一阵又一阵地眩晕。走路时东倒西歪,不时得用手托扶一下什么东西才不至于栽倒。课间,同学们都到教室外面活动去了,我不敢站起来,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下。我甚至觉得脑袋都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不使尊贵的头在这个世界面前耷拉下来,身上可怜的其他部位都在拼命挣扎着来支撑它。”[15]

转眼小学毕业(1963年),他家的日子越发艰难,伯父实在无力再供他上初中了。生性好强的路遥明知自己上不了学,但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最后还是走上了考场,他要对自己有个交代:“不管让不让我上学,我也要证明我能考上!”在激烈的竞争中,路遥在1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延川中学。伯父态度很坚决,坚持不让他上学,逼他到山上去砍柴、锄地,并为他收拾好用具,倔强的路遥没有听从伯父的安排,硬是跑到县城去上学了,然而更加艰苦的日子也开始了:“饥饿迫使我凭着本能向山野里走去。胃囊在痛苦地痉挛着,像无数爪子在揪扯着五脏六腑。我在城郊的土地上疯狂地寻觅着、刨挖着,酸枣、野菜、草根一切嚼起来不苦的东西通通往肚子里吞咽,要是能碰巧找到几个野雀蛋,那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从地里挖出来元宝一样的高兴,烧一堆火,急躁地把这些宝贝蛋埋在火灰里,而往往又等不得熟,就扒出来几口吞掉。这个困难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困难时期,而对我来说,则是经济上和精神上双重的困难时期。”——路遥在自传体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的精彩描述就是当时境况的真实写照。但是路遥挺住了,他深知自己上学是多么的不易,他必须珍惜这个机会,靠养母讨饭所得和老师同学们的接济,路遥一天一天坚持把初中读了下来!

路遥的中小学时代,物质生活无疑是冷酷的,但学业底子却打得很坚实。他有两大特长:一是聪明顽皮组织能力强,一直是班干部;二是语文成绩非常突出,作文写得特别棒。他课外阅读广泛,喜欢看报,关心时政,视野开阔。同时特别爱好文学,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欧阳山的《三家巷》,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法国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这些书,他在初中都读过了。值得一提的是柳青的《创业史》,书中梁生宝、高增福、徐改霞等穷苦人物的创业故事和命运遭际,在路遥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从此仰慕起这位陕北的老乡作家,并把柳青视为自己终生的“文学教父”和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