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对于柳青的艺术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1.“六十年一个单元,文学是‘愚人’的事业”
“作家生命的意义在于艺术创造。而创作唯一所可依赖的只有作家自己是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作家只能依赖自己的独特体验达到自己的文学的目的,以实现所憧憬着的艺术世界的崇高理想。”[74]对文学事业的不断追求,并把文学事业当作终生事业来做,柳青有一个论断是“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六十年一个单元”,也就说进行文学创作是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干一辈子的。这句话解释了为何柳青被尊为陕西作家的精神支柱,也对柳青的创作态度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柳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创业史》实践了自己把“文学是愚人的事业”的神圣诺言,终生去身体力行参与实践。正是柳青甘愿寂寞,不为浮躁的社会所动,才有《创业史》的问世。柳青的这种为了文学,殚精竭智、不追赶时代潮流的创作精神,在陈忠实这里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发展和超越,陈忠实说他非常喜欢柳青的“作家要把六十年作为一个单元”这句话,作为作家,拥有六十年的创作历程是十分难的,因而在1996年柳青80周年诞辰的祭词中,陈忠实以省作协主席的名义,在《柳青的警示——在柳青墓前的祭词》里,重申了柳青对作家所从事的创造性劳动的独到见解和精辟概括:“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作家是六十年一个单元”。他认为创作要“老老实实,埋头苦干,不务虚名,更不能投机取巧。谁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宝葫芦’,洋洋自得,不可一世,那么文学生命就可能是短暂的”。[75]柳青的“愚人”精神和应该把创作作为终生事业的见解对作家们具有最基本的警示意义。这也正是陈忠实源自柳青而后发扬光大的精神品质。
2.“三个学校”与“生命体验”
柳青多次讲过,作家要进三个学校,即生活学校、政治学校和艺术学校。陈忠实在《突破自己》一文中,对三个学校的主张做了自己的最好诠释:“作家为什么要深入生活,理解生活,从而达到对生活的艺术概括,创造形象的理论;作家为什么要学习政治,提高思想以强化自己对生活的现实内容和历史内容的独到而新鲜的认识,深化作品的主题;作家如何加强艺术素养而提高自己对于所了解的生活的表现力,等等,柳青都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我这里所要说的正确估计自己,从而不断地找到突破口的意见,仅仅局限于表现能力的学习范围之内,或者更具体地说,就是在成为大作家之前,练习文学的基本功力的过程应该注意的事项。”[76]还特别强调了生活的作用。他说:“作家的倾向,是在生活中决定的,作家的风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本上起作用的是生活”[77]。“一切归根于实践,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生活”[78]。在他看来,生活是作家成长和学习的学校,是文学家最重要的功课。正是这种生活的态度,使他在皇甫村十四年如一日,人生不息,体验不止,为文学事业呕尽心血、忠心耿耿、全心全意。一部《创业史》,正是柳青人生的写照,正是他对生活态度的报偿。陈忠实说:“我信服柳青著名的三个学校(生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政治的学校)的主张,而且越来越觉得柳青把生活作为作家的第一所学校是有深刻道理的。”[79]《创业史》“这部史诗所显示的雄厚的真实的力量,是这样强烈而有力地征服着读者的心,使我每读一次,便加深了对‘三个学校’的主张的深刻理解”[80]。这里明显地透露着陈忠实对老师柳青由衷的敬仰和崇拜之情,陈忠实也确实对柳青创作精神进行了承继和发扬。柳青身上所具有的崇高的文学精神、创作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已经成为陈忠实的主要特点。
【注释】
[1]柳青:《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在〈延河〉编辑部召开的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录音)》,《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329页。
[2]柳青:《复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中国青年》第154期,1955年2月。
[3]柳青:《谈谈生活和创作的态度》,《文艺报》1960年第13、14期合刊。
[4]柳青:《对文艺创作的几点看法》,《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
[5]刘建军、蒙万夫、张长仓:《论柳青的艺术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6]柳青:《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332页。
[7]柳青:《二十年的追求与信仰》,《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8]柳青:《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332页。
[9]柳青:《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332页。
[10]柳青:《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332页。
[11]转引自刘建军、蒙万夫、张长仓:《论柳青的艺术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12]柳青:《美学笔记》,《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294页。
[13]柳青:《美学笔记》,《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页。
[14]柳青:《美学笔记》,《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
[15]柳青:《美学笔记》,《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页。
[16]柳青:《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332页。
[17]柳青:《美学笔记》,《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18]柳青:《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上的发言》,1956年2月27日至8月6日。
[19]柳青:《美学笔记》,《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20]柳青:《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页。
[21]柳青:《美学笔记》,《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22]柳青:《美学笔记》,《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23]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别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9页。
[2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97~201页。
[25]路遥:《路遥文集》,《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9页。
[26]路遥:《路遥文集》,《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0页。
[27]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28]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29]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30]路遥:《路遥全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页。
[3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页。
[3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15~216页。
[3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13页。
[3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35]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写作是必灵的需要——对文朋诗友的讲话》,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44页。
[36]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写作是心灵的需要——对文朋诗友的讲话》,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37]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写作是心灵的需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
[38]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
[39]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作家的劳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162页。
[40]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页。
[4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123页。
[4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页。
[4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作家的劳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163页。
[4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作家的劳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页。
[45]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作家的劳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164页。
[46]路遥:《路遥文集》,《柳青的遗产》,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1页。
[47]蔡葵1988年12月26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平凡的世界〉的造型艺术》一文后,路遥在1988年的最后一天给蔡葵写了一封信,2009年11月16日,发布在新浪博客,《致蔡葵的两封信》。王刚:《路遥纪念馆研究书系·路遥年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2016年版,第234页。
[48]路遥:《路遥文集》,《柳青的遗产》,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1页。
[49]张学正:《说不尽的孙犁——孙犁研究的回顾与期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52页。
[50]马平川:《“精神维度”短篇小说的空间拓展——陇上对话陈忠实》,《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5期。
[51]这段话引自肖云儒在《陈忠实文艺创作思想研讨会发言摘要(一)》的发言,他将陈忠实所发表的言论做了理性分析和系统归类。《心灵剥离与挑战平庸——陈忠实文艺创作思想研讨会综述》,《文学报》2010年12月10日。
[52]李建军:《一个朴实的作家及其真实的思想——陈忠实印象记》,《北京文学》,2001年第12期。
[53]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兴趣与体验——〈陈忠实小说自选集〉序》,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62页。
[54]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兴趣与体验——〈陈忠实小说自选集〉序》,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页。
[55]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兴趣与体验——〈陈忠实小说自选集〉序》,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59页。
[56]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兴趣与体验——〈陈忠实小说自选集〉序》,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60页。
[57]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兴趣与体验——〈陈忠实小说自选集〉序》,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60页。
[58]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381页。
[59]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页。
[60]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兴趣与体验——〈陈忠实小说自选集〉序》,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61页。
[61]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381页。
[62]陈忠实:《梅花香自苦寒来——陈忠实自述人生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页。
[63]李迎春,陈忠实:《走向生命体验的艺术探索——陈忠实访谈录》《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
[64]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页。
[65]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页。
[66]陈忠实:《〈白鹿原〉创作漫谈》,《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4期。
[67]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06页。
[68]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
[69]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与武汉大学博士李遇春的对话》,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86页。
[70]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关于〈白鹿原〉与李星的对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66页。
[71]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收获与耕耘》,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6页。
[72]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收获与耕耘》,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6页。
[73]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收获与耕耘》,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8页。
[74]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六》,《柳青的警示——在柳青墓前的祭词》,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75]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文学简讯》,1981年第3期,1981年7月15日出版。
[76]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二》,《突破自己》,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82页。
[77]柳青:《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延河》1978年第5期。
[78]柳青:《和人民一道前进》,《人民文学》1952年第6期。
[79]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一》,《我信服柳青三个学校的主张——〈信任〉获奖感言》,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33页。
[80]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一》,《我信服柳青三个学校的主张——〈信任〉获奖感言》,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