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简介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这本书是由茅海建创作的,《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共有100章节
1
目录
...
2
自序
这本书的到来,完全是出自“计划”之外。 先是在2013年,我大体完成对“张之洞档案”的研究,准备回到宏观叙事的阳光大道上来,即对戊戌变法进行总体叙述。然尚有一项...
3
上编
...
4
论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
...
5
一、问题的提出
宣统三年(1911)五月,辛亥革命前夕,康有为在日本出版了由其女婿麦仲华、女儿康同薇搜集、编辑的《戊戌奏稿》。康门大弟子徐勤作序,谈到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康有为...
6
二、康有为早期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光绪十五年之前)
康有为以书生走向政坛,其政治思想一开始表现为学术思想,在当时,主要是经学思想。当时的经学思想同时就是政治思想。康所走的道路,虽有学术之外形,然与政治是不那么分得...
7
《教学通义》
《教学通义》是康有为的早期著作,生前没有发表,其原稿本由康有为第四子康同凝收藏。其最初写作时间很可能是光绪十二年(1886),后来又有所增改。[44] 今存《教...
8
《民功篇》
《民功篇》是康有为生前没有发表的著作,是康有为次女康同璧的家藏,抄本,由蒋贵麟首刊于《万木草堂遗稿外编》。[52]从其内容来看,当属其早期作品,与撰写《教学通义...
9
《康子内外篇》
康有为的早期著作《康子内外篇》,其写作时间不能完全确定,其最初的写作时间大约在光绪十二年至十三年(1886—1887),甚至可能是光绪三年之前,但其最终完成时间...
10
《实理公法全书》
《实理公法全书》是康有为生前没有出版的著作,是康有为次女康同璧的家藏,抄本。最初的文字版分别于1978年、1984年在台北和上海出版。[72]《实理公法全书》的...
11
《上清帝第一书》与《论时务》
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第二次赴京。根据其现存的日记,因为生病,他于六月初六日方从广州登船赴上海,七月八日到京。此行的目的,是参加顺天府乡试。[91]他在...
12
三、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前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
光绪十五年(1889)秋,康有为参加顺天府乡试,未中式,返回家乡。次年,陈千秋、梁启超、徐勤先后来学。光绪十七年,康在广州长兴里邱氏书屋开堂讲学,后迁至卫边街邝...
13
新学伪经说
康有为在广州开堂讲学后,由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人帮助,约于光绪十六年(1890)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新学伪经考》,刊刻于光绪十七年七月。[108]...
14
孔子改制说
《孔子改制考》是《新学伪经考》的姊妹篇。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一书中已提及该书的思想,在万木草堂和广西的讲学中都陈述其基本内容,在其《我史》中亦数次言及,相关的...
15
大同三世说
若从康有为学术思想的脉络来看,“新学伪经说”“孔子改制说”只是考证的过程,其结论应是“大同三世说”。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隐隐约约地说明其“大同三世说”的思...
16
四、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三次上书、强学会与梁启超《变法通议》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与已经大体成形尚未有完整著述的“大同三世说”,是康有为光绪十五年(1889)至二十四年(戊戌)的学术发展脉络和政治理念;而此期更能代...
17
三条建策——求人才、慎左右、通下情
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最重要内容是三条建策:一、“求人才而擢不次”;二、“慎左右而广其选”;三、“通下情而合其力”。康称其是“审端致力者”。这些都是对《上清帝第...
18
政府机构与官员(国政)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非常简要地谈到了政府机构与官员的改革,用他的说法是“国政”。他称言:“今官制太冗,俸禄太薄,外之则使才未养,内之则民情不达,若不变通,...
19
经济与财政(富国)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提出其经济与财政政策,用他的说法是“富国”。《第三书》再次抄录。其内容共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币、邮政。 一、关于钞...
20
社会与经济(养民)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提出了社会与经济的改革方案,用他的说法是“养民”。《第三书》再次抄录。其内容一共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 一、关于务农,康有为...
21
社会与文化教育(教民)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提出了社会与文化教育的改革方案,用他的说法是“教民”。《第三书》再次抄录。其内容一共有三项:艺学科、报馆、道学科。 一、关于艺学科,康...
22
军事(练兵)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三书》中提出了军事改革的方案,用他的说法是“练兵”。其内容共有六项:汰冗兵而合营勇、团练、练旗兵、精器械、武备学堂、复整海军。 一、关于汰冗兵...
23
强学会及其欲办诸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夏,康有为在连续三次上书之际,又与杨锐、沈曾植、陈炽等人在北京发起强学会,并编送《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由汪大燮、梁启超主笔)。...
24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及其他政论文章
梁启超因任《时务报》主笔而声名大振,而他在《时务报》上最重要的政论文是《变法通议》。该文呼唤着变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尖锐地批评现实政治,许多名句名段,万口传诵,...
25
五、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政策设计及其被采纳、实施的情况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康有为来到北京。 此时清朝陷于巨大的危机之中。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德国舰队强占胶州湾(今青岛),随后提出了租借该地、修建胶(州湾)济...
26
《上清帝第五书》《第六书》——总体改革思想
最能够反映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总体改革思想的是《上清帝第五书》《第六书》,尤其是《第六书》,是其变法的总纲领。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
27
“制度局”的变种与“懋勤殿”的人选
康有为要求总理衙门代奏《上清帝第六书》之时,已在考虑通过他人上奏代拟的奏折,向光绪帝提议设立类似制度局的机构,其中有宋伯鲁提议的“议政处”“立法院”、文悌的“召...
28
发行纸币与大借洋款
戊戌变法之前,清朝财政已陷于极端的困境。甲午战争花费了大量军费,战后又须支付日本巨额赔款,清朝为此借助列强银行在国际上两次发行国家债券,即俄法借款和英德借款。至...
29
政府经济机构、专利权、删减《则例》、京师道路整治
尽管康有为发行纸币、大借洋款的建策未获采用,但在政经的其他领域,光绪帝还是采用康的建策,这表现在政府经济机构的设立、专利权的初步立法和《则例》的删减。京师道路的...
30
科举、学堂、译书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对社会与文化领域多有建策,其中成就最大者为三项:改科举、兴学堂和建立译书机构。 康有为、梁启超是科举考试的积极参加者,也是科举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