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前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

三、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前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

光绪十五年(1889)秋,康有为参加顺天府乡试,未中式,返回家乡。次年,陈千秋、梁启超、徐勤先后来学。光绪十七年,康在广州长兴里邱氏书屋开堂讲学,后迁至卫边街邝氏祠,至光绪十九年,再移于广州府学宫仰高祠,所办“万木草堂”,初具规模。也就在这一时期,康开始其理论建设,在众弟子的帮助下,写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日本书目志》等著作,对“大同三世说”亦有初步的叙说,进入其思想的成熟期。

光绪十九年,康有为参加广东乡试中式,为举人,年35周岁。光绪二十年,康进京参加该年恩科会试,未中式。是年秋,因《新学伪经考》一书被劾,赴广西桂林讲学。光绪二十一年,康进京再次参加会试。时值中日商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于四月初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即《上清帝第二书》;因听闻条约已用印,康等人未呈都察院,改在上海刊刻发行。此时,康会试中式,为进士,朝考后以主事发工部学习。五月初,康通过都察院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三书》,光绪帝将该上书与其他折片共9件下发各省将军督抚讨论。在此前后,康与其他京官组织强学会,发行《万国公报》,并于六月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四书》,未上达。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康在上海办《强学报》。光绪二十二年秋,康赴澳门,办《知新报》。光绪二十三年康再赴广西讲学,是年十月去北京。

光绪二十二年,梁启超到上海,参与创办《时务报》。梁是康的门生,其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来源于康。梁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大量政论文,有康学的根基,也有梁的发挥,应一并予以叙述和分析。

以下根据康有为和梁启超著述,叙述其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并加以简要的分析,重点是“新学伪经说”“孔子改制说”“大同三世说”。至于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三次上书(《上清帝第二书》《第三书》《第四书》)和强学会的活动以及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等著述,因涉及的内容甚多且杂,则另辟专节进行介绍与分析。